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开启“质疑”模式,完善逻辑链条 ------以“拐弯”作文为例.docx
文件大小:18.3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2.21千字
文档摘要

开启“质疑”模式,完善逻辑链条------以“拐弯”作文为例

“逻辑自洽”,即一个理论体系或命题组内部不存在矛盾,各组成部分能相互支撑,形成闭环论证。用于评估观点时,就是看观点“能否自圆其说”。而在论证上形不成完美闭环,甚至论证内容和论证过程“遍体鳞伤”,暴漏出这样那样的破绽,或认知的,或思维的,因此严重弱化了思辨的力道,直接削弱了论证的说服力。这种现象在高中同学的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确实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

例如: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拐弯,是走路方向的改变,是事情发展的转折,是思路、语言等的转变……也许,拐弯之后,遇见的人、事、物、景与之前大不一样了;也许,拐弯之后,会是柳暗花明;也许,拐弯之后,依然是山重水复。???

上面的材料,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思考?完成800字左右的作文。

部分同学的议论思维如下:

分论点1:唯有“拐弯”,方能打破困局,赢得新机。

分论点2:倘若执拗“直行”,那只能继续困死在原有的樊笼中。

分论点3:要勇于“拐弯”,向“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前行。

【质疑】

(1)所有的“拐弯”都是正确的选择吗?

湾湾上那个赖上位后,抛弃“九二共识”,大搞“独”,大搞“去中国化”,这个“弯”拐得可真不小,但这一“拐”是什么鬼?背历史潮流而动,傍“洋”卖国,只能拐进死胡同,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执拗“直行”就一定是错误或愚蠢的吗?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面对如斯之困,屈原执拗“直行”,难道是因为他无知或愚蠢吗?恰恰相反,“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心存大义,矢志不移,高尚人格熠熠生辉。

(3)勇于拐弯就一定能抵达“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吗?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宋的刘义隆继承父亲刘裕创建的宏伟基业,拥有江南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丰厚的经济资源,但他好大喜功,一改其父既定之国策,大举北伐,这个“弯”拐得大而急,结果呢?反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受重创。

??······

【思考】

一经上面三问,那三个分论点的思维缺陷就赫然在目了,那么,其具体表现与成因又是什么呢?

(1)本质思维的退席。

????上面文题的核心概念是“拐弯”,其本质内涵是什么?沿着曲线或改变方向走------注意,“拐弯”本身只是指“路线的曲”或“方向的改变”,并没有限定“路线”或“方向”的性质,那么,它可能是通往正确的曲线,也可能是导向错误的曲线;可能是正确的方向,也可能是错误的方向------而那些之所以简单认定“拐弯就有益”的同学,八成是没能吃透“拐弯”的本质内涵。

(2)辨证思维的缺位。

?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而无视另一面,这是辨证思维缺位的典型表现,把思维局限在“非此即彼”、“非真即假”、“非长即短”的苑囿中。这里,只看到“拐弯”的益处,却忽视了“拐弯”可能带来的麻烦,导致思辨的片面化。

(3)系统思维的撂荒。

?还是上面文题,下面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系统思维的撂荒”:

分论点1:当事业陷入困境或遭遇瓶颈时,拐弯是一种积极的突围姿态。

分论点2:但拐弯也具有两面性,或助力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也可能再度陷身山穷水尽”的困局。

分论点3:所以,拐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拐弯之后的砥砺前行。

------前两个分论点的设置,没问题,明确了在一定背景下“拐弯是一种积极的突围姿态”,也指出了“拐弯的两面性”,很辩证很全面。但是,从这个分论点2到分论点3之间,逻辑的链条就错位了------因为“拐弯也具有两面性”,所以“更重要的是拐弯之后的砥砺前行”,这个因果关系不能成立!那么,这个思维过程就有失合理性和系统性了,不能完成思辨论证的闭环。

【破冰】

三种思维联手合力,铸就逻辑链条的完美闭环。

(1)本质思维先发力。从立意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剖析入手,准确理解其深刻内涵,从而越过“肤浅化”的认知浅滩,也为多种外延的探察提供契机。

(2)辨证思维务跟进。辨证思维强调的是事物的矛盾统一,即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

立的两个方面,但又同时存在着它们的统一。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是要从全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充分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辨证思维与本质思维相辅相成,如果拥有了比较强的辩证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就会全面审视“拐弯”的内涵,就会多角度审察“拐弯”的外延,从而挖掘出多种可能性,从而有效地规避掉思维的偏狭。

(3)系统思维需建构。简单地说,就是审察和构建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合理性、顺畅性。

??示例一:上述“系统思维的撂荒”所示的残疾分论点,经系统思维加持,可完善为:

分论点1:当事业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