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出声思维”助推高中化学二轮复习.docx
文件大小:43.1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5.25千字
文档摘要

“出声思维”助推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摘??要:二轮复习是高考复习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声,把握干预的最佳时机,利用“出声思维”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采用“出声思维”的优点是:能够帮助教师打开学生思维的黑匣子,从而精准判断知识盲点,改进复习策略;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复习内容留存率;能够促成师生思维碰撞,从而实现共同提升。

关键词:出声思维;二轮复习;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总复习分三个阶段,即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一轮复习时,教师一般会对知识点进行地毯式复习,以不漏掉一个微小的知识点为宗旨,这是一个将教材由薄变厚的过程;二轮复习强调知识专题化、结构化、网络化、专项化的复习,这是一个将教材由厚变薄的过程;三轮复习强调实战模拟,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应试技能为宗旨。

三轮复习中,二轮复习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其质量对高考成绩至关重要。但同时二轮复习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无论是从知识的容量和跨度、理论的高度、能力的要求,还是从具体操作的难度来看,均大大超过一轮和三轮复习。复习效率低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降低是二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笔者在连续几年的高三复习教学中体悟到“出声思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让教师打开学生思维的“黑匣子”,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分析、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复习效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一、什么是“出声思维”

“出声思维”法最早是由心理学家邓克尔于1945提出来的,1972年,纽厄尔和西蒙将此方法用在了问题解决领域,获得了可喜的成功。它是一种通过被测试者的言语——“出声”——使其思维过程外显化并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观察的方法。之所以强调“出声”的重要性,是因为思维是一种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个加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内部操作复杂且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直接观察是不可能实现的[1]。

二、“出声思维”在二轮复习中的优势

(一)精准判断知识盲点,改进复习策略

二轮复习时间少、复习内容多而难,教学就更要体现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要讲究教学的策略,要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但教师真的了解哪部分知识是学生的盲点吗?

2021年1月浙江化学选考第28题中的第(2)小题,是考陌生情境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题目如下:

将固体X加入温热的稀H2SO4中,产生气体B,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这道无机推断题的推导过程不难,学生能顺利得出X所代表的物质为CuS2O6,B所代表的物质为SO2。但该小题的得分率却出奇地低,笔者所在学校的重点班得分率都低于0.4。那么,学生的错误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错误?哪部分知识还需要在首考后予以加强?这些问题都是备战二轮复习,制定二轮复习计划、策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笔者找了若干学生进行“出声思维”的教学实验。以下是笔者对某学生该题“出声思维”的实验。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X与B很容易推导出的,X是CuS2O6,B是SO2。

(师聆听,不作声,但心里认同学生的说法)

生:接下来我想先写化学方程式,反应物是CuS2O6和H2SO4,生成物暂时只知道一个是SO2,一定还有其他产物。(停顿片刻)我感觉这个反应和Na2S2O3与H2SO4的反应原理相似,所以就做了个类比迁移,让CuS2O6和H2SO4先发生复分解反應生成CuSO4和H2S2O6,然后H2S2O6再分解成SO2和H2SO4。既然反应前后都有硫酸,那硫酸就起催化作用了。这样化学反应就变为了CuS2O6?????CuSO4+SO2,再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拆一拆就写上了这个CuS2O6???????SO2+SO42-+Cu2+,我也不知道哪里错了(做委屈状)。

师:你说得很对,在最后一步拆分的时候,你为什么只把CuSO4拆了,CuS2O6为何不拆?(心里猜想学生是审题不清,题干中明确提示X是易溶于水的强酸盐)

生:这……题目不是说是“将固体X”加入到硫酸中吗!固体怎么能拆?(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题干不是说这个固体易溶于水吗?

生:我知道啊(原来不是审题的问题),但是加入到硫酸中时它的聚集状态是固体啊……

师:反应时,它已经完全溶解,以离子形式存在了。

复习课的知识呈现形式可能与新授课不同,但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同样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要弄清楚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以及应该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特别是二轮的复习课还承担着对一轮复习查漏补缺的任务,明确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通过“出声思维”,教师能顺利“观察”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将内隐的思维外显化,并能随之发现学生在对信息加工时的计划、监督、控制、注意、评价、补救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