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历史 高考总复习 课件 第31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pptx
文件大小:1.07 MB
总页数:61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9.3千字
文档摘要

(本单元对应学生用书P224)

本单元主要讲述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演进和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强烈反抗。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亚非拉各国的民族意识普遍提升,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存在了数百年的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第三世界崛起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二战后,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新特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第31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本讲对应学生用书P225)(本单元对应学生用书P224)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录1知识清单2考向突破3课堂演练4课后提升

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1]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国家利益

冷战主要表现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2]”的演说,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苏联、波兰等欧洲九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经济美国实施[3],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冷战主要表现军事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苏联随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两极格局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冷战的发展呈现特点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典型事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1]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核战争

多极力量的成长表现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2]”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3],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政治大国不结盟运动

【思维点拨】西欧各国走向联合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2)现实原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对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局面的要求。同时,受美苏争霸的影响,西欧各国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3)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的变化。时期特征表现20世纪70年代日趋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1],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2]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等?军备竞赛裁军

2.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