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创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探索
[摘要]小人书创作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的有益尝试,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准确理解小人书的内涵、特点,又要理解小人书创作在深化道德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学科知识领域等方面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原著把握情节、选取关键场景设计画面、设计造型表现人物、精选文字说明图意,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品质,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人书创作;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可见,语文核心素养更多地体现为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基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小人书创作,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小人书的概念及特点
小人书通常被称为连环画、连环图画、公仔书等,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传统艺术形式。小人书的特点在于其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连续的图画讲述故事,辅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使得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通过图画大致了解故事情节。这种艺术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它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成为许多人童年时代的重要读物。
二、小人书的育人价值
(一)深化道德情感体验
许多小人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鉴赏价值,而且能传递知识、真理,影响儿童的思想世界。小人书画面生动、色彩丰富、情节紧凑,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书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在阅读鉴赏小人书时,学生对那些与自己生活相近的主题内容,更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反应,将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知主人公的心境。代入式的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移情能力,让学生自觉体会他人的情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学会关心他人。
(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学生来说,阅读小人书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小人书中精致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立体而形象的世界。小人书的文字一般十分精练,不仅易于学生理解,更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故事进行再创作。他们重新构思故事情节、设计人物形象、添加新的元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三)拓展学科知识领域
小人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涵盖的主题、内容十分广泛。在小学阶段,学生创作的小人书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科学、体育、综合实践等多个领域。单就文学来说,学生可就寓言、传说、典故、童话、诗歌等创作出自己的小人书。阅读和创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不同主题的小人书,学生接触各个学科的知识,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创作小人书时,学生带着要创作的主题去搜集材料、编辑文本、构思图画,其中涉及跨学科知识、能力的融合等问题。
(四)培养阅读感悟能力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阅读感悟、表达交流等语文实践。这些实践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人格塑造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可将小人书融入语文课程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助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小人书融入语文学科方式多样:以小人书为线索,创设情境,建构任务群,贯穿整节课的教学;以小人书的创作为依托,通过课前预学、课中共学、课后研学等,引导学生在设计、创作、分享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三、小人书的创作
(一)小人书创作的主要素材
小人书创作的素材来源一般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影视作品等,如经典文学改编的《西游记》连环画、《红楼梦》连环画等;民间故事改编的《白蛇传》《牛郎织女》等;影视作品改编的《三毛流浪记》《小兵张嘎》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二)小人书创作的主体
小人书创作的主体一般是绘画大师或出版社,如丰子恺先生创作《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九篇·祝福》、张乐平先生《三毛流浪记》等。这些小人书图文并茂,既有审美价值又有育人功能。随着家庭教育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初步掌握了简笔画和电脑绘画技能。如果学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些特长,组建小人书创作团队,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将自己的所学融汇起来,大胆构思,创意表达,用小人书的方式呈现自己的阅读所得,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
(三)小人书的创作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小人书为载体,创设真实情境,设置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