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倘要探寻摄影远没诞生的古代历史景象,我们只能依凭有限的考古实物和抽象的文字记录。但开封很幸运,一幅宋人张择端的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参考。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生平资料极少。“石渠宝笈三编本”卷尾附有金代燕山人张著的一段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惟一的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清明上河图》是作为贡品进献给宋徽宗赵佶的,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6年,从公元1100年到1126年。这么算来,《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已有将近900年的时光。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无疑是宋徽宗。宋徽宗昏庸无能,治国无方,任人唯亲,但酷爱书法绘画,且功夫精道,其书法独具一格,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用“瘦金体”在画卷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这五个字随《清明上河图》一起,成为不朽。
无论是画幅还是内容,《清明上河图》都气势非凡,在长5.3米宽0.3米的画幅中,画有587个人物,13种动物,9种植物,各种牲畜56头,车轿20余辆,大小船只20余艘。
每次欣赏这幅画作,就感觉它不是简单的一幅画,我把它视作一卷超现实主义的伟大史诗性作品。作者采用全景式构图,极其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当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商铺林立、吆喝买卖、熙熙攘攘、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整幅画卷恢宏大气,布局巧妙合理,结构紧凑不乱,构图视角独特,其笔法技巧娴熟,工笔为主,兼有写意。画卷中的城廓、房屋、车船、桥梁、林木、沟渠,生动逼真,精妙绝伦,称得上神工妙笔。
我国古代绘画,以山水花鸟居多,很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以大量笔墨关注社会、关注百姓,满含激情地描绘普通民众生产生活商业经营,将广大劳苦大众置于主人翁地位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它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房舍建筑,桥梁设计,道路规划,船舶制造,商铺布局等,还具有极高的历史学术价值,成为专家学者研究我国宋代社会方方面面的极其珍贵的图象资料。
因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名气太大,有商业头脑的开发商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设了一个现实的“清明上河园”,以再现开封曾经拥有的繁华,展示开封丰厚的历史文化,并在园内开发旅游,让历史文化为旅游经济服务,让古都开封借助清明上河园这一品牌扬名海内外。
这个园子1992年夏天正式动工,1998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现在已是国家旅游局颁发资质证的五A级景区。园子占地600余亩,其中水面180亩,大小古船50多艘,房屋400余间,景观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
清明上河园坐落在开封市龙亭湖西岸,与龙亭公园遥相呼应,与中国翰园、天波杨府只隔一条马路,与宋都御街不过三百多米。它还有几个响当当的头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中国首座以绘画作品为原型的仿古主题公园、国家黄河沿岸黄金旅游专线重点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等。清明上河园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了《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历史场景,把远古的历史重新激活,使人一进入园区就仿佛穿越北宋,有“一朝入画卷,一日梦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这个创意吸引了我,很早就想去清明上河园体验一把,却始终未能如愿。2000年夏天,我出差路过开封,是个机会,入园的门票也买了,但观看大型演出要等到晚上才能进行,因时间关系未能如愿而留下遗憾。如今我退休了,就专门去开封住了一段时间,用一整天“泡”在清明上河园内,体验这个大宋都遗韵遗风。
入园口立有一巨型塑像,手持卷轴,不用问便知是张择端老先生。当时太阳正从先生背后射过来,看不清先生的面容,但耀眼炫目的光芒让先生在我心目中更显神圣与崇高。塑像后有《清明上河图》传奇故事浮雕的影壁,这便是清明上河园的主题广场。广场中央的水池中浮动着一只造型古朴的宋代木船,船上桅杆高高耸立,云帆鼓满了秋风。
适逢开封第三十五届菊花节开展,园内装扮得姹紫嫣红。上午九时,赶上了清明上河园举行的开园仪式,于是,一场不落地观看了每天定时表演的几个传统节目精彩片段:包公迎宾,林冲怒打高衙内,燕青打擂,宋式民俗婚礼,马术,气功绝活等。看着看着,就有了那么一点异样的感觉,思绪从现代逐渐向北宋年间滑去。
不远处即是虹桥,虹桥在《清明上河图》上处在非常显著的位置,自然也是景区的特色景点。我伫立在虹桥旁,对现实的虹桥和画中的虹桥作比较性欣赏。园子内的虹桥基本与张择端所绘的画图一模一样,就连坡度比较陡的桥面都按照宋代马道而铺设,为防马失前蹄,专门做了防滑处理。我兴致盎然爬上造型独特的虹桥,手扶栏杆向远处眺望,见汴河上游下游,皆碧水绿荷,着宋装的船夫揺撸划桨,船上坐着宋妆采莲的女子,他们悠然于水面。逶迤蜿蜒的汴河,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