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大作业二答案
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认识。答: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认识:理论内核与实践逻辑
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揭示了事物矛盾问题的本质特征。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三统一”:
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的绝对性
含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如自然界的同化与异化、社会领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且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运动。
方法论意义:要求承认矛盾、直面矛盾,避免回避问题的“鸵鸟心态”。例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变,体现了对矛盾普遍性的清醒认知。
矛盾特殊性:矛盾存在的相对性
含义: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为三种情形: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如工业矛盾与农业矛盾的差异);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矛盾差异);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区别)。
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例如,我国在脱贫攻坚中实施“精准扶贫”,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致贫原因制定个性化方案,正是特殊性原理的生动运用。
辩证统一关系: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联结
相互依存: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例: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普遍性)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成功,正是将阶级斗争理论(共性)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国情(个性)相结合的产物。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相互转化。
例:浙江“千万工程”(最初是地方实践,具有特殊性)因其成功经验上升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普遍指导方案(普遍性),体现了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转化。
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在分析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又要全面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矛盾关系。
例:我国在推进“双碳”目标时,既需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主要矛盾),也需兼顾传统产业升级、就业稳定等次要矛盾,避免顾此失彼。
重点论:在复杂矛盾体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工作重心。
例:新时代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住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同时统筹需求侧管理(次要矛盾),体现了抓重点、带全局的方法论。
辩证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如在中美关系中,既需看到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属性(两点论),又要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坚持原则(抓住矛盾主要方面)。
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实践路径:通过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如深圳特区改革经验),总结出普遍规律(如市场化改革方向),再将普遍经验应用于新的特殊场景(如全国自贸区推广),实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现实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既遵循法治建设的普遍规律(如司法公正、权力制约,普遍性),又立足中国国情(如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特殊性),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动态结合。
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当代中国实践
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普遍性: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富裕);
特殊性: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形成“中国特色”(如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经济的普遍机制(资源配置效率,普遍性)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宏观调控、共同富裕,特殊性)相结合,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区域发展:统筹“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
普遍性指导:中央制定全国统一的战略规划(如“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
特殊性创新:地方根据自身禀赋差异化落实(如浙江“数字经济”、宁夏“葡萄酒产业”)。
机制:通过“试点—总结—推广”模式(如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试点),实现特殊性经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