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梳理
一、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关中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口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文体:
歌行体古诗:又称乐府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今山东郯城人)所创。
①篇幅可短可长;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记言、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三、五、九言。
四、注释:
(1)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结。
(2)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3)呼不得:喝止不住。
(4)俄顷(qǐng):一会儿。
(5)秋天漠漠向昏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接近。
(6)衾:被子。
(7)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8)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9)寒士:贫寒的士人。
(10)突兀:高耸的样子。
五、文本解读:
(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叙事描写:秋风破屋)
1.押ɑo韵。
2.写秋风猛烈肆虐:
“风怒号”——正面描写秋风之声势,将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的威力大。
“卷”——正面描写狂风之威大,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飞、洒、挂罥、飘转”——写茅草的情状,侧面描写秋风猛烈肆虐。
诗人情感:痛心疾首无奈焦灼(惨)
(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叙事:群童抱茅)
1.说群童是“盗贼”是愤激之语,如实地写出了诗人的失态、率真。
2.“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句写出了诗人焦急的情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3.“倚仗”写出诗人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
4.叹息的原因:
①叹老天秋风无情破屋
②叹自身之苦,年老体衰,生活无依
③叹顽童幼稚,不明诗人痛苦。
④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⑤叹国家何时平息战乱
诗人情态:望茅兴叹、焦灼无奈痛心(悲)
(三)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叙事、描写:屋漏难眠)
1.“俄顷”两句,环境描写
①实写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以人压抑之感
②暗示大雨将至,渲染出阴暗、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
③衬托出作者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的愁苦。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秋雨漏屋、彻夜难眠作铺垫。
2.“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破烂\被子的冰冷、坚硬,反映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困苦。
3.“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秋雨的细密、连绵,表现了诗人的生活苦寒不堪。
4.“何由”两字做反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诗人情感:凄寒、哀怜、愁苦(哀)
(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议论、抒情:祈求广厦庇寒)
由个人的悲惨遭遇(茅屋被秋风所破),推己及人,想到天下穷苦人们的苦难生活,从而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生活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体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博大胸襟。
诗人情感:忧国忧民、博大无私
六、主旨情感:
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通过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济世情怀。既写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七、对比阅读《卖炭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