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
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其次章——秦始皇陵
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
第五章——汉代都城
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
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
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
第十二章——秦汉时期遥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沟通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
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
秦都城遗址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展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进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展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觉察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四周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觉察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觉察开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觉察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秦咸阳宫开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秦咸阳城遗址考古觉察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始终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心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秦咸阳城中,秦统治者一改正去宗庙与宫殿“平起平坐”的局面,大朝正殿居于宫室区的中心地位,宗庙居次要地位,且离开了宫城或宫殿区,被安排在渭南地区,充分反映了中心集权封建帝国的国家政治特点。
渤海湾西岸秦行宫遗址
辽宁绥中行宫遗址——宫城平面呈曲尺形,东南部建筑密集,北部和西部较为稀疏。河北秦皇岛秦行宫遗址——金山嘴秦代建筑群遗址、山海关区石河口遗址。
渤海湾西岸秦代建筑遗址与秦汉碣石宫——姜女石建筑群、石河口建筑群、金山嘴建筑群。
秦直道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始皇25年令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兴建,南起云阳,北至九原,全长“千八百里”,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唯一的一条交通纽带,也是支援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军事防务的运输线,与长城共同构成秦朝北疆的防范体系。据近年来陕西、内蒙两省的考古调查结果,秦直道除局部地段有小的弯曲处,其他地段根本上是南北直线走向。在秦直道途经路线,目前已觉察很多秦汉城址,其中包括南部起点林光宫遗址、北部终点九原郡址以及位于中部的成梁古城等,沿线还出土了大量遗物。考古调查说明,秦直道的施工很好地利用了地形特点,因形就势,不同地段使用不同修建方面,南段大多利用子午岭的山脊稍加平坦而成。秦直道及沿线古城遗迹,对于争论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交通通信史和民族关系史,有格外重要的价值。
其次章——秦始皇陵
中国第一个皇帝的陵墓,位于陕西西安市东35km,坐落在西安市临潼区宴寨乡,陵墓南倚骊山、北临渭水,陵区范围东西与南北各约7.5km,占地约56平方公里,其规模堪称中国古代帝陵之冠。陵区包括陵园、陵墓、陵寝建筑、陵邑、陪葬坑、陪葬墓、殉葬墓、修陵人墓及与始皇陵相关的防洪堤遗址、阻水与排水遗址、鱼池建筑遗址、石料加工工场遗址等。
陵区重要遗迹分布图:
陵园由内城和外城组成,陵园中包括帝陵封土、地宫、陵园内外城垣与门阙、陵寝建筑和阻水与排水设施,以及陵园之内的陪葬墓、陪葬坑等。
封土为地面上核心建筑,位于陵园内城南部中心,夯筑,覆斗形,封土中部有两级缓坡状台阶,形成三级阶梯状封土;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四周地下;陵园以墙垣围筑,不再以隍壕围之,由内外两重城垣组成,内外城东、西、南门相对,陵园内外城东、西、南门又分别与帝陵地宫东、西、南墓道相对。封土位于陵园内城南部中西居中位置,开启以后帝陵在陵园中心位置先河。陵园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