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混合与原色
色彩混合与原色 前言第一节色光混合第二节色料混合总目次
前言原色PrimaryColor是指不能再用其他任何色彩混合造成的色彩。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学者,依据物理、心理、视觉、化学等各种不同的观点,提出个学说。
1.牛顿七原色说:红、橙、黄、绿、蓝、靛、紫。2.赫姆豪兹五原色论:红、黄、綠、藍、紫。為CIE体系、曼赛尔体系的基础。3.赫林四原色论:红、绿、黄、蓝。为奥斯华德体系的基础。出不同的原色理论。总目次目次前言
第一节色光混合总目次目次
理学家牛顿(SirIsaacNewton,6421727)以三稜镜分解太阳光,日光折射后展开红、橙、黄、绿、蓝、紫色依序排列的虹狀光帶,牛顿将其称为「光谱」(Spectrum)。一、光的分解和光谱公元1666年,英国物总目次~牛顿依据光谱实验的结果提出七原色论第一节目次
第一节总目次目次一、光的分解和光谱
一、光的分解和光谱光谱是一个连续性的色带,各色间相互渐变融合没有明确的界线,其分布的情况见下页所示。总目次目次第一节
各色光所分布的波长领域并不平均,红色、绿色、蓝色、紫色分布较广,而橙色、黄色分布区域小。第一节一、光的分解和光谱总目次目次
一、光的分解和光谱牛顿的光谱实验包含了三個部分:1.日光由小缝照入暗室后,经过三稜镜折射后,在前方形成一虹状光带,依红、橙、黄、绿、蓝、紫排列,牛顿称其为「光谱」。日光经过三稜镜折射分解总目次目次第一节
2.光谱的色光是否可再分解呢?牛顿将一单色光再引出一次,通过三稜镜没有折射分解的现象。所以光谱上的每一色光,都是不能再分解的單色光。一、光的分解和光谱总目次目次第一节
一、光的分解和光谱3.光谱的形成,是不是日光经过三稜镜后的改变呢?牛顿将三稜镜折射后再透过一凸透镜使光聚合,实验发现在聚合点日光上又形成了白光,而白光的前方又可分解出光谱。总目次目次第一节
二、色光的三原色/加法混合公元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杨(T.Young,1773~1829)提出红、绿、蓝色光三原色的视觉论。总目次目次第一节
总目次目次第一节二、色光的三原色/加法混合19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赫姆豪兹,以人眼中视网膜有三种感色细胞(即锥状细胞)感觉色彩的理论,支持并扩充了杨的理论。
二、色光的三原色/加法混合公元19世纪中期,英国物理学家麦斯威尔(Maxwell,1832~1879)以光谱中三色光:蓝(UltramarineBlue)、绿(Green)、红(Red)为三原色,相互混合出青(天空蓝,Cyan)、黄(Yellow)和红(洋红,Magenta)。第一节总目次目次
总目次目次麦斯威尔并利用这种方法,制作出第一张彩色照片二、色光的三原色/加法混合第一节
二、色光的三原色/加法混合目前色光三原色是以物理学(光学)和生理学(视觉)来立论:红(Red,带橙色味的红)、绿(Green)、蓝(Blue),这三种原色的色光,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加以分解,也不能用其他色光混合而成,若将三种色光等量混合时,则会形成白光(无色光)。总目次目次第一节
第一节二、色光的三原色/加法混合色光三原色及其混色色光三原色的混色結構总目次目次
二、色光的三原色/加法混合色光混合后,除了混合成不同色彩之外,色彩的亮度都会提高,混合愈多色、愈多次,亮度愈高,形成更明亮的色光,这种特性称为「加法混合」(AdditiveMixture)(或称「正混合」)。总目次目次第一节
三、并置混合 并置混合(JuxtapositionalMixture)是将不同色彩,以細密的小點,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在一定的距离观看时,各种色点在视网膜上混合形成不同的色彩。 这种现象是因为色点太小,视力无法分辨形状,而在视网膜的感色细胞上同一位置同时感受不同的色光刺激,形成混色的效果。总目次目次第一节
三、并置混合日常生活中并置混合的例子很多,如纺织品的彩色效果,有些是以经纬线运用不同的色彩并置形成混色现象。第一节总目次目次
彩色图片经分色仪器分解成4种印刷色(青(天空蓝)C、洋红M、黄Y、黑K(BL))的不同比例后,制成4色分色版,经过网点处理成4色网点印刷版,再经过印刷机四色套印,印成彩色印刷图片,色彩以并置混合形成。三、并置混合一般彩色印刷品,若用放大镜来观察,会发现其为不同的小色点所组成,是先将总目次目次第一节
总目次目次三、并置混合彩色印刷是由不同密度印刷色小色点所组成,色点没有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