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数智化技术的语文中段习作评改策略研究.docx
文件大小:23.9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5.25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数智化技术的语文中段习作评改策略研究

一、语文中段习作评改的现状解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小学语文中段习作评改仍面临着多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评改主体呈现单一态势,评改导向主观片面

评改主体的单一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习作的评改工作主要由语文教师承担,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样既增加了语文教师的工作量,也限制了评改视角的多样性,可能会导致评改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此外,由于评价缺乏多方参与,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难以从评改过程中获得主动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二)评改方式缺乏多样性,评改过程漫长且效果不佳

传统的评改往往依赖于纸质文本和手写批注,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发展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学校虽然尝试采用电子文档等形式进行习作评改,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未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评改的效率和质量

(三)评改指向不清晰,评改内容同质且缺乏秩序

评改指向的模糊性是影响习作评改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教师把评改重点放在语法、拼写等表层错误上,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偏重形式的评改指向,未能充分发挥习作教学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方面的作用。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评改标准和指导原则,教师的评改结果往往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难以有效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可见,小学语文中段习作评改的现状亟待改善。通过引入数智化技术来实现评改主体的多元化、丰富评改方式以及明确评改指向,可以有效提升习作评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同时数智化技术也能为小学语文习作评改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数智化技术及其价值

在习作评改中引入数智化技术,旨在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习作评改的效率和科学性。

(一)数智化技术

数智化技术在习作评改中的应用强调以数据驱动评改,即通过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其优缺点,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帮助学生在写作上精准发力。因此,利用数智化技术研究并优化小学语文中段的习作评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智化技术的应用价值

一是提升评改效率。通过自动化分析工具,可以快速识别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二是优化反馈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反馈意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实现有针对性的提升。

三是增强学生参与感。通过引人自评与互评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习作评改,以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

三、数智化技术在语文中段习作评改中的应用策略

传统的小学语文习作评改通常由语文教师一人通过传统的手动批改方式来进行,工作量大,且难以避免评改的主观倾向,使得评改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建立了一个集成多种数智化技术的智能评改系统(见图1)。通过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实时分析,可以生成可视化的评改报告,提供多元、高效、客观的习作评改策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一)数智化技术使评改主体多元化,提升批改客观性

针对小学语文中段习作评改中出现的问题,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其中,实现评改主体的多元化是提升习作评改质量的关键策略之一。

1.同伴评改

同伴评改机制旨在通过同一班级内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提升学生的评改意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布置了主题为“放风筝”的习作。为了引入同伴评改机制,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首先,制订评改要求并明确告知学生,包括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规范性和情感的真挚性等,以便学生在评改时有据可依。其次,组织学生分组评改,每组四人。在学生完成习作后,其他组员利用数智化技术对其作品进行评阅。每个学生在评阅他人作品时都要填写反馈表,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在评改后与原作者进行交流,讨论彼此的看法,进行反馈与改进。教师在学生进行同伴评改的过程中巡视并提供指导,确保评改的质量和方向。最后,每组选择一两篇优秀的习作进行班级展示,并邀请其他学生共同讨论、分享评改的心得和感受。

通过数智化技术引入同伴评改,能使学生在习作评改中获得来自不同视角的建议,既提高了评改的客观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学生在彼此互动中增强了合作意识,教师也能通过同伴评改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

2.家长参与评改

教师还可利用数智化技术,邀请家长登录平台参与学生习作的评改。教师可以设计互动式的反馈活动,让家长借助平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如进行简单的评分和评论。这既能调动家长的参与热情,也能增进家校沟通。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