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识字有道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学修订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时,教师努力体现“在文化中学语文”这一核心理念:蒙学导入,以文化氛围唤醒学生的识字欲望;凸显字理,以文化底蕴提升识字教学质量;勾连故事,以文化积淀丰盈文本的识字内容;反复诵读,以文化韵味让学生体会识字乐趣。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自觉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识字课;文化浸润;识字有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指出它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其中,“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修订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姓氏歌》,是一篇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课文,将常用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在语文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教学《姓氏歌》一文,要以识字为重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初步感受文字背后的文化价值。
一、蒙学导入,以文化氛围唤醒识字欲望
第一次试教,我们以“我姓什么,你姓什么”为互动话题,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从而揭示课题。虽然这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但简单机械式的互动并没有涉及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缺少语文课应有的生机和价值。同时,我们还发现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姓氏不清楚,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姓名里都出现父母的姓。因此,我们调整了导入方式:以《百家姓》这一蒙学材料为背景,以视频中同龄孩子《记忆百家姓》的节目表演为驱动,唤醒学生对识字课《姓氏歌》的学习欲望。
【课堂回眸】
(播放2010年央视春晚视频,一位叫王仙妮的7岁小女孩表演《记忆百家姓》的节目片断)
师:小朋友们,舞台上那一块大大的背景,上面写着什么?
生:百家姓。(教师板书:姓)
师:那一位叫王仙妮的小女孩,她姓什么?(教师手持卡片“姓”)
生:王。(教师手持卡片“王”,指导学生认读)
师:你觉得她厉害吗?
……
师:是呀,跟我们同龄的小女孩王仙妮太了不起了,她通过读《百家姓》认识了很多很多的字,感受到我们中国独有的姓氏文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自豪。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姓氏歌》,相信小朋友们也能认识很多很多的汉字朋友。
(教师板书课题:姓氏歌)
【实践反思】
语文新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强调要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姓氏歌》的导入环节,教师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姓氏歌》的兴趣。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小女孩以及两位主持人对中国姓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从而产生学习《姓氏歌》的强烈欲望。
二、凸显字理,以文化底蕴提升识字质量
多年任教第一学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识字教学仍然不容乐观:机械识记,不明字理的居多;被动接受,缺失兴趣的居多。《姓氏歌》一课要认识的汉字数量比前一课《春夏秋冬》要多,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本课时的识字任务是比较艰巨的。如何帮助学生有趣、有效地识记本课生字,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姓氏歌》本身就蕴含着浓浓的中华文化,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因此,在遵循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我们凸显字理,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识字质量。
【课堂回眸】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教师手持卡片“姓”),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吗?
(指名介绍后,同桌互相介绍)
师:是的,一般情况下,名字的第一个字就是自己的——
生1:姓!
师: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姓”字?
生2:作业本的封面上都会让我们写上班级、姓名、学号,上面就有一个“姓”字。
……
师:小朋友真是个有心人,能在生活中认识汉字,真了不起。仔细观察“姓”字,你还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生3:我用加一加的办法记,女字旁加出生的“生”就是“姓”。
……
师:小朋友的识字方法真多。那你们知道“姓”这个字为什么是女字旁吗?
(学生摇摇头)
师:老师查了资料,一下子就明白了呢。(出示“姓”字的演变过程及一幅图)
生4:“姓”这个字,是不是跟妈妈有关?
生5:在古代,是不是都跟妈妈的姓?
师:小朋友们真会观察和思考。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以母亲为中心在一起生活。母亲生下孩子后,就让子女们随自己的姓。现在知道“姓”这个字为什么是女字旁了吗?
(学生点点头)
师:“姓”就是——
……
【实践反思】
语文新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强调:“识字与写字教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