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管理学 教学案例 3管理环境-海尔公司管理环境优势分析.doc
文件大小:3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6.65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6

案例:海尔公司管理环境优势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挑战,海尔集团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为全球瞩目,现在海尔已经成功立足于这个世界上了,毋庸置疑,他的成功是值得企业经营者们借鉴的。

一、海尔集团简介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1997年,在美国《家电》杂志公布的全球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中,海尔集团名列榜首,超过了GE、西门子等世界著名的家电企业。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的亚太地区最具信誉的企业中,海尔列居第7位。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中,海尔总裁张瑞敏荣居第26位。海尔的成功经验,开始为全球瞩目。

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十大世界级品牌”,2008年6月,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评选中,海尔排名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2008年7月,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五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2012年9月10日,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发布2012年“亚洲上市公司50强”排行榜中国家电业海尔挺进50强,连续两年入围该榜单。2012年9月17日,第18届中国品牌价值研究结果在英国伦敦揭晓。海尔以962.8亿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

201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2007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3倍;同时线上交易额实现548亿元,同比增长2391%。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5年品牌零售量居全球第一,这是自2009年以来海尔第7次蝉联全球第一。同时,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也分别以大幅度领先第二名的品牌零售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海尔在全球有5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的企业竞争力,已经可以和国际著名家电企业比肩。

二、外部环境分析

(一)国内的宏观环境

海尔的发展顺应了宏观经济改革与发展,抓住了有利的发展时机,1993年成功上市,为快速发展解决了资本筹措之忧,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就将战略重心移至国际市场;其次,海尔地处经济发展迅速、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山东省,尤其是位于以孕育全国著名企业著称、交通便利的青岛市,除了海尔集团外,这里还有青岛海信、青岛双星、澳柯玛、青岛啤酒等国内名牌企业。可见,青岛在各方面具有让企业迅速发展的优良环境。因此,在外部环境方面,海尔具有了天时地利的优势。

(二)海尔的跨国经营

海尔集团曾提出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口号,其本质并非是实体性的产业转移,而是观念性的产业转移,实际上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的转移。这种转移意味着海尔向所有顾客提供的将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最大限度使顾客满意的“海尔服务”。“海尔服务”既不是单纯的服务,也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服务与产品的整合。海尔集团在洛杉矶、阿姆斯特丹、东京、里昂、蒙特利尔和美国硅谷建立了海外设汁分部,帮助本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的家电产品,海尔现已批量生产适合欧、美、亚不同消费者需要的不同功能的家电产品,因而较快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内部环境分析

(一)实物资源优势

海尔在全球范围内招标精选,比价采购原材料;建立了现代化物流中心,实现了成品零库存,原材料仅维持3天的库存量,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仅为160天。在高度重视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产品质量目标为7个100%:包括开箱100%合格、出工位部品100%合格、上线全检部品100%合格、库存物资无损坏100%、三检执行率100%、顾客满意率100%、进货交验合格率100%等。一流的品质保证与极低的库存规模,使产品的价格质量比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1993年,海尔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筹措到3亿元资金,“青岛海尔”股票成为上海30家样本股之首。海尔上市后,为股东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益。海尔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生产线,目前已经能够按照顾客需要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基本做到了JIT的适时生产。海尔集团于1992年开始,征地780亩,投资20亿元建设海尔工业园,其中包括海尔中央研究院、海尔大学在内。在科技投入方面,与科研院所及国内著名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RD的投入都在销售收入4%以上,1997年为4.8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