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的建构与教学实施
摘??要:“读整本书”是有深度、厚度、高度的语文实践活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可采用“一本四读”模式进行任务设计。“一本”,指教师每个学期从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篇目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这契合“双减”政策“轻负高质”的要求;“四读”,指基于阅读任务驱动的课前自读、基于对阅读任务理解的课中展读、基于学生对阅读任务理解的教师促读、基于任务检测和提升的课后评读。教师要通过“四读”,以精准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这一本读透,再由“一本”上升到“一类”,掌握这类作品常见的阅读“范式”,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一本四读;《水浒传》
“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指向是通过减轻繁重的课后作业负担,释放学生自由想象的天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读整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有深度、厚度、高度的语文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检索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评价与同类作品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书目中的序跋、目录、注释等信息,使用“圈点批注、钩玄提要”等方法,对作品展开深入的研读。
当前,中学“整本书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少教师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指导,阅读任务布置随意,没有关注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无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阅读体系。不少学生阅读兴趣不足,且处于浅层次和碎片化状态,把握不到名著阅读的重难点,更难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因此,笔者尝试建构“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以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度。
一、“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的建构
所谓“一本”,是针对每学期整本书阅读的数量及类别而言的。在以往的整本书阅读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中的24本名著阅读往往是割裂的,既缺乏和教材课文的横向关联,又缺乏24本书目的前后呼应。这些名著来自不同的时代,包含众多的题材,涵盖古今中外诸多领域,但在编排上,又呈现出异中有同的“类”的特点。这其中,有以《红岩》《骆驼祥子》为代表的写实型作品,有以《海底两万里》《基地》为代表的科幻类名著,有以《镜花缘》《儒林外史》为典型的古典小说样本,也有以《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为典型的现代新诗范例……笔者每个学期都会从教材“名著导读”的篇目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进行阅读任务设计,并以精准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将这一本读透,再由“一本”上升到“一类”,掌握这类作品常见的阅读“范式”。“一本”的确定,不仅是“双减”背景下追求“轻负高质”的有效手段,而且着眼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了阅读教学追求深度学习的大方向。
所谓“四读”,指的是基于阅读任务驱动的课前自读、基于对阅读任务理解的课中展读、基于学生对阅读任务理解的教師促读、基于任务检测和提升的课后评读这四个环节。“四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自我研读—小组合作—体验分享—教师点拨—方法提炼”等环节,让阅读过程可见、可测、可控,引导学生不仅能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而且能读出文章是怎么写的,最终总结出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和经验。
“一本”重在从数量上减负,“四读”重在于质量上提升。“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如图1),以贴合相关书目文体特征的任务和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学习活动,使“双减”政策与具体的阅读任务有效对接。
二、“一本四读”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模式的教学实施
(一)基于阅读任务单驱动的课前自读
“一本四读”阅读任务设计模式,以设置阅读任务单的形式,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阅读”状态。教师在设计阅读任务单时,既要注重情境的设置,又要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重难点,还要搜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等。此外,为配合“双减”政策对书面作业“轻负高质”的要求,教师可设置“必做任务”“推荐任务”和“选做任务”,让学生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如此也便于后续的分层指导和个性化评价。下面笔者以《水浒传》为例,提供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的设计(如表1)。
在这个阅读任务单里,笔者设计多样化的任务,既让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基本要素,又引导他们去思考阅读的意义。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过程,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思维导图、曲线图、路线图等,来展现自己独特、深刻的理解与思考,并加以足够的重视,而且要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的困惑,并基于对学生阅读困惑的判断,深入分析其根源,找到改进学生阅读的“关键点”,以便后续进行指导、引领和点拨。
(二)基于对阅读任务理解的课中展读
根据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让孩子收获最大的学习方式是向其他人传授自己所学的内容。而展读,正是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某个成果向他人进行的展示、传授。阅读成果的展示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提供完整的几节课,让学生展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