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情境创设的实践路径
[摘要]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是学习任务群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情境创设应源于生活,也依托教材;应追求真实,但不排斥虚拟;应做到统一与贯穿,也可逐层深化;应指向学生需要,也要看见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深入学习,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情境创设;语文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同时强调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情境”一词在语文新课标中反复出现了40余次,且与学习任务群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
一、情境源于生活并依托教材
(一)情境源于生活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由此可见,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连,要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对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中提出“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而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两者相互对应。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紧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理念,设计“我的书单我做主”的活动并创设情境:“每个寒暑假,同学们都会根据学校提供的推荐书目开展阅读活动。如果给你一个‘我的书单我做主’的机会,你能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给大家,让其成为学校推荐书目中的一本书吗?”这样的情境在课堂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搭建了桥梁,变抽象的书面学习为鲜活的生活体验,不是虚假的、形式上的,而是真实的、有价值的。
(二)情境依托教材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更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任务情境应融入核心知识、关键能力,为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服务。所以,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情境创设应依托教材。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为我们提供了可利用、可延伸的情境。单元导语直指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对单元课文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进行概括与凝练。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整合一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并创设情境。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在原有人文主题的基础上创设“让民间故事代代传诵”的学习情境。
课后习题也能为情境的创设带来启发。例如,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课后习题需要学生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可以据此创设情境:“植物长大了,就要出门远行了,第一次离开家不认识路该怎么办?不着急,植物妈妈有办法!她为孩子们准备了‘植物旅行地图’。那她会如何绘制呢?”这样的情境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绘画的形式也贴合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情境追求真实但不排斥虚拟
(一)关注真实的情境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那么,何为真实的情境?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遇见的情境,能够启发学生产生思考,继而尝试获取方法、积累经验的情境,能够让学生逐步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的情境,便是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正值金秋之际,教师可以据此创设“找寻秋的足迹”的学习情境:“秋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细心的人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这个秋天,让我们做个有心人,找寻秋姑娘留下的足迹吧。”依托所创设的情境,教师设置三个任务。任务一“我用五官寻找秋”,学生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发现秋天留下的足迹,同时调动自己的感官发现并收集身边绚烂的秋;任务二“我用诗歌吟诵秋”,学生通过《古诗三首》的学习以及其他描写秋的诗句的拓展学习,感受诗歌中纷繁的秋;任务三“我用日记留下秋”,学生尝试用日记的形式将近段时间找寻秋天足迹的过程记录下来,用文字留下迷人的秋。大自然中季节的更替是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将课堂学习与正在发生的自然现象相连,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去感受,走进自然去触摸,能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体验。
(二)关注虚拟的情境
情境的创设应告别虚假,追求真实,而有一种真实叫作“虚拟的真实”。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情境并非一定指向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指向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持续投入学习的情境,这就是“虚拟的真实”情境。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由于作家梁晓声的不少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拍摄成了影视作品,所以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设置“小视频我来拍”的活动,以作家梁晓声的口吻创设任务情境:“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作家梁晓声。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