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作业: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量变质变规律的认识.docx
文件大小:14.97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2.43千字
文档摘要

2025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结性考试大作业二答案

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这一要求,体现了党对经济发展“质”与“量”关系的辩证把握,提出了在更高水平上推动我国经济形成新的质变和量变协同并进的新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量变质变规律的认识。

答:对量变质变规律的认识:理论内涵与实践映照

一、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论内核: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量变质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揭示了事物发展是渐进性(量变)与飞跃性(质变)的统一,其核心内涵包括三方面: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如规模扩大、速度提升),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如性质转变、结构重构),是事物发展连续性的中断。

案例:水的温度从0℃升至99℃均为量变,突破100℃时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即发生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破“度”的界限),必然引发质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只有通过质变,事物才能实现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案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通过40余年经济高速增长(量变积累),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为转向高质量发展(质变)奠定基础。

质变与量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如社会发展中某一领域的局部变革(如中国脱贫攻坚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

质变过程中伴随量的扩张:如新制度确立后引发的全面发展(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

质变是新量变的起点:质变完成后,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推动发展。

二、量变质变规律的实践价值:中国经济发展的辩证逻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正是量变质变规律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运用,体现为三个层面的辩证统一: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

量变基础:改革开放至202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约9.5%的增速实现规模扩张(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21万亿元),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量的积累。

质变突破:2021年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目标从“高速增长”转向“质效优先”,如推动产业升级(芯片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崛起)、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方法论启示:发展不能止步于量变,需通过主动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度”,促成质的飞跃。

以“质”的提升引领新“量”的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协同逻辑

质变驱动新量变:质的提升(如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量的增长开辟新空间。例如,5G技术突破带动万亿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能源技术创新催生宁德时代等全球产业链龙头。

量质协同的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09万亿元(量变),催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重大成果(质变)。

产业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升至2022年的17.7%(量变积累),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质变)。

方法论启示:质与量并非对立,而是良性互动的统一体——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可持续动力,量的合理增长为质的突破奠定物质基础。

把握“度”的哲学智慧:防范发展失衡的风险底线

过度追求量变的教训:过去部分领域盲目追求速度(如房地产过度扩张、高耗能产业粗放发展),导致债务风险、生态破坏等问题,突破了发展的“度”。

坚持“以质取胜”的底线思维:当前统筹量质关系,需在稳增长(量的合理区间)与调结构(质的提升)间寻求平衡。例如,2023年中央强调“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既避免经济失速(守住量变底线),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质变)。

方法论启示:实践中需科学把握“度”,既反对保守主义(忽视量变积累),也反对冒进主义(脱离实际追求质变),实现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三、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意义: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量变积累:学习知识需长期积累(如每天深耕专业、练习技能),才能实现认知水平的质变(如从“知识储备”到“创新能力”的跃升)。

抓住质变时机:职业发展中,需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量变),把握关键机遇(如项目攻坚、岗位调整),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