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作业: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量变质变规律的认识.docx
文件大小:14.46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2.14千字
文档摘要

2025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结性考试大作业二答案

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这一要求,体现了党对经济发展“质”与“量”关系的辩证把握,提出了在更高水平上推动我国经济形成新的质变和量变协同并进的新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量变质变规律的认识。

答:对量变质变规律的认识:理论内涵与现实启示

一、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量变质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如温度升高、资本积累)。

事物的发展必须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的长期积累,质变就无法发生。例如,水的温度从0℃逐步升高到100℃的过程中,水温的量变是液态向气态质变的前提。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如社会革命、化学分解)。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度”的范围),必然引起质变。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积累到临界点时,会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质变。

质变与量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事物在整体未发生质变前,可能在局部或阶段上发生部分性质的变化(如中国改革开放中“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

质变又引发新的量变:质变是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的关节点,新事物产生后会开启新的量变过程。例如,新中国的成立(质变)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发展(新量变)奠定了基础。

二、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重视量变的积累,反对“激变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循序渐进,只有通过持续的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例如,中国高铁技术的突破,正是通过长期引进消化吸收(量变),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质变)。

现实启示:在经济发展中,“量的合理增长”是“质的有效提升”的基础。我国长期积累的产业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等量变,为高质量发展(质变)提供了物质条件。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反对“庸俗进化论”

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必须果断推动质变,否则会导致发展停滞。例如,脱贫攻坚战中,我国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量变积累)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质变),开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现实启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质取胜”,正是要求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如GDP超百万亿元),通过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等方式推动发展质量的跃升,避免陷入“量增质减”的陷阱。

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量变与质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例如,在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量变)是原始创新突破(质变)的前提,而重大科技成果(质变)又会带动产业链升级(新量变)。

现实启示:我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既反对片面追求速度的“唯GDP论”,也反对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式”提质,体现了对质量互变规律的深刻把握。

三、量变质变规律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应用

经济领域: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质变

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大量投入(量变),实现了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GDP跃居世界第二)。

新时代以来,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红利减弱等挑战,党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依赖补贴的规模扩张(量变),到掌握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质变),正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

社会领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脱贫攻坚战中,我国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举措(量变积累),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质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等新的量变积累,推动农村从“脱贫解困”向“共同富裕”的更高质变迈进。

生态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伴随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量变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量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如PM2.5浓度下降、森林覆盖率提升),实现了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的质变。

四、结语:以辩证思维推动事业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立足当前,以“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