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理论的“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SOLO分类理论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其开放性特质,体现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上,体现在对问题和任务的演绎上,也体现在教学评价上,还体现在新形态教学上。这种开放性,使课堂由“学习—应用—评价”的单程模式发展为“学习—应用—评价—学习”的循环模式。运用SOLO分类理论,在教、学、评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对全面准确判断学习目标达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伟大的悲剧》;语文教学
当前,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学设计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课前备课和学习成果都是以预设为主,这就导致了教学环境和学习成果的“封闭性”。在这种以陈述事实性知识为主的课堂上,学生基本是接受式学习,学习效率不高。而运用比格斯SOLO分类理论(以下简称“分类理论”)进行开放性教学,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分层,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观察,再随时调整教学预设,教的效率就会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思维,进行合乎逻辑的演绎,运用方法策略来解决问题,学的效率就会提高。理想状态下的基于分类理论开展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和学在开放的情境中相互融合,学和评相互匹配,能实现教学评一致。
下面笔者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为例,谈谈分类理论的开放性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定准的开放性
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适合全班学生水平的讲解。在分类理论核心思想(用五个逐级上升的层次描述学生对某个开放性问题或任务的学习水平)的指导下,笔者将其开放性体现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上,具体见表1、表2。
在教学指导上,教师可以先从低层次水平开始螺旋式上升,定目标,提要求,给方法,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学习策略“攀爬”;也可以高屋建瓴,从高层次水平开始自上而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自我认知、总结知识,逐步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经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过程的开放性
分类理论的开放性,体现在对问题和任务的演绎上。学生根据任务对问题要素进行歸纳、整合、演绎,然后教师判断学生达到的思维层次是否符合教学期待。层次的特点取决于特定题目的内容,适当的提问内容则决定了在各种层次上实现的教学目标。要期待学生对一个开放性问题有更高层次的回答,教师就要从较低层次的问题设计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概念和课文线索紧密相连。由于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做出“最合理”“最好”的回答,这些答案可说是多元的,但未必开放。在分类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建构文本阅读要素,深度提炼文本阅读价值,提升对文本的思维层级。由此,笔者如此设计课堂教学。
课前预习:阅读课文,熟悉内容。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故事背景、南极地理知识等信息。
任务一:速读课文,独立思考: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圈出相关词句。
任务二:编制导图,组内交流。
任务三:展示成果,评价定级。
首先,问题具有开放性。出示“任务一”之后,笔者根据学情在主问题的基础上追问:“根据你圈出的词句,各用一个词表示悲剧的原因。”提问后,学生板书,笔者归类并统计。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能够概括出“天气恶劣”这个要素,说明这是符合要求的最突出要素,最容易被学生识别。大部分学生还能概括出“资源缺乏”“信心不足”两个要素,这说明有较多学生达到了多点结构层次。到这一步,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对现有素材做出假设性理解,帮助其提升思维层级。
师:为什么斯科特团队比阿蒙森团队慢了?(看见学生沉默,提示)同学们可关注某些细节。
生:(思考)他们屠宰了矮种马,没有了运输工具。
师:为什么屠宰矮种马?
生:矮种马受不了南极的天气。
生:还可以吃马肉。(笑)
师:阿蒙森团队选择了什么工具?
生:我在其他资料中看到,是爱斯基摩狗。爱斯基摩狗比较耐寒。
师:所以阿蒙森团队成功了。这说明什么?
生:工具的选择很重要。
此处,实现学生思维层级提升的路径,是提出具有关联结构层级的问题。上述对话中,涉及“速度谁快”“屠宰矮种马”“爱斯基摩狗”三个素材。在这一阅读情境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细节,利用课文知识合理进行拓展,学生就可以得出“工具选择也是悲剧原因之一”这个结论。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仅关注细节,思维就容易停留在较低层次。
其次,任务具有开放性。传统课堂有一个困扰,即教师预设过程,但封闭的教学环境并不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施加有效的影响。从分类理论角度看,在设计或推动任务时,教师可以按照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的层次顺序建构课堂。但是课堂一般是多阶段的,不同的阶段,学生思维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皆有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加一”或者“减一”策略。在依靠学生高度参与的任务型开放教学中,教师观察的不是内容,而是学生怎样完成学习任务、使用什么技巧。如果一个任务要求明显超出了班级大部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