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小初衔接的古诗词阅读与表达教学探究.docx
文件大小:21.5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5.05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小初衔接的古诗词阅读与表达教学探究

[摘要]语文新课标加强了学段衔接。对于小初衔接,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如教师衔接意识薄弱、衔接方法落后等。为了让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实现顺利衔接,结合年段特点,教师可在古诗词阅读与创意表达上做些探究:将学习内容整合拓展,立体观照;引导学生鉴赏感悟,发展思维;鼓励学生创意表达,实现个性化审美。

[关键词]小初衔接;古诗词;阅读与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段之间的衔接,“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语文新课标中关于古诗词教学目标的描述是这样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一、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第四学段)。可见,诵读贯穿古诗词教学的整个过程,各个阶段各有侧重。

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不太了解,对其中的古诗词教学内容和目标不熟悉,因此大部分教师只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小学的基本要求,没有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小初衔接意识薄弱。另外,对于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很多教师还停留在背诵与讲解诗意上,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偏弱。

从小学到初中,古诗词的学习难度跨越了好几层台阶,学生缺乏一定的适应过程,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基于小初衔接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凸显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连贯性和一体性,顺利实现小初衔接呢?结合年段特点,我们可以在古诗词阅读与创意表达上做些探究。

一、整合拓展,立体观照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尝试“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古诗词教学中,同一主题的古诗词可以组成群文,如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等;同一时代、同一背景的古诗词可以进行整合;同一作者的古诗词,也可以组成群文,从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体会其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风格变化,从而透过古诗词看到背后的历史演变。群文阅读,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连贯性,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主题古诗词的多面性。不同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意思,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对古诗词进行重组与拓展学习,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意蕴。

以统编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两册教材共出现二十六首古诗词,教师可带领学生按不同的方式去分类整合。比如,按主题整理(见表1)。

教学时,教师可将其中一类古诗词组成群文,整体观照,形成主题学习、专题积累的教学模式。

完成基础任务后,教师可开启拓展教学模式,延伸年段学习空间。学生根据主题,自主合作查找资料,进行拓展积累,尤其关注初中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比如,学完羁旅思乡类古诗词,可拓展学习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学完送别怀人类古诗词,可拓展学习《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年》;学完咏物言志类古诗词,可拓展学习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秋词》和《在狱咏蝉》。这样引导,能使学生触类旁通,逐步从“小阅读”走向“大阅读”。

二、鉴赏感悟,发展思维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将原来的“阅读”改成“阅读与鉴赏”。什么是鉴赏?简单来说,是对文学艺术品、文物等有分析、有比较地进行鉴别和欣赏。古诗词鉴赏是指对古代诗词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深入挖掘诗词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那么,基于小初衔接的古诗词教学,如何进行阅读鉴赏呢?

(一)鉴赏应从语言的理解入手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学习古诗词都要有观察力。古诗词的鉴赏首先要从语言的观察、理解开始,借助注释来理解字词的意思,分析字词所表现的情景。注释有的是介绍人名地名、疑难词语的,利于学生读懂诗句;有的是联系相关诗句来解释的,利于学生读懂古诗词中的典故。如“子规”这一意象,在六年级下册苏轼的词和七年级上册李白的诗旁的注释中均有出现,借以抒发悲苦和哀怨的情感。因此,仔细阅读古诗词的注释,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古诗词的语言。教师再通过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词语、结构、韵律等,从多个维度挖掘古诗词的内容与意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深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特色,如自然清新、恬淡闲适、华美壮丽、雄浑开阔、沉郁悲凉等。古诗词鉴赏不能进入生搬硬套、直接翻译的误区,不能过分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内涵。特别是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既要有对字句的理解与感受,又要有一定的蕴含哲理的思辨,以便更好地进行小初衔接。

(二)鉴赏应描绘古诗词的意境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