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减负提质”的策略探究.docx
文件大小:42.69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5.15千字
文档摘要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减负提质”的策略探究

摘??要:“双减”背景下的“减负提质”,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课堂观和质量观。教师应重塑课程意识,让课堂生成贯穿教学始终;强化探究意识,让“对话与合作”成为课堂常态;坚持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构建者”角色真正回归;树立评价意识,让“多元评价”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质量、课堂效度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生产力”,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育人水平。

关键词:“双减”;道德与法治;课程意识;探究意识;学生主体;评价意识

“双减”不是简单地为了减负,而是要“减负提质”。在其背景下,如何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成为每个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课堂是“减负提质”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课堂观和质量观,主动探索“减负、增效、提质”的有效路径。

一、重塑课程意识:让课堂生成贯穿教学始终

如何“减负提质”?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讲,首要的任务是重塑课程意识,解决好这几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样”。道德与法治课是思想性与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高度统一的课程,高质量课堂应满足以下标准: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凸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内容既要有知识的广度,又要有理解、迁移和运用的深度;教学过程既要注重批判质疑、合作探究,又要强调“生活化”体验与实践;教学结果既要体现知识、技能的生成,又要彰显道德情感、人格品质的发展。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塑自己的课程意识,重构课堂样态,形成科学、个性化的标准,使师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动态构建者和生成者。

(一)重塑课程生成意识

“教学的本质即交往。”师生以教材、方法为中介的有目的的交往过程,即课堂生成。这一过程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个要素相互配合,构成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方法、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方法、教材与方法六种关系。

课堂的生成,就是要厘清这六种关系,使其普遍存在、有效融合,并把课堂引向深度,即深度理解、深度学习、深度体验。为什么有的课堂中,学生总是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效果总是不佳?这是因为教师没有自己的课堂生成意识,没有厘清教师与学生、与教材、与方法之间的关系,没有让学习深度发生。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公平正义的价值》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主题为“公平正义的对话”的活动,让学生扮演法院检察官,目的是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活动中,该教师采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交流分享”形式,但课堂效果不佳。这是因为虽然有过程、有方法,但情境设置不真实、预设固化,学生既无相关法律知识储备,也不了解法院审判流程。只有师生在特定的场域、情景、文化中持续交互,课堂生成才能实现上述六种关系的和谐共生。在这个案例中,对什么样的行为符合公平正义,如何正确对待“不公平”“非正义”行为等问题,学生仍然处于“自我感性認知”状态,无法实现课堂创造与生成。因此,学生参与性不强、体验不深刻,在“虚假参与”中进行活动。

(二)重塑课程标准意识

一堂有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应有四个不同层级的标准:低配是看课堂有没有思考、交流和师生互动,有思考有交流就说明学生参与了课堂,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中配是看课堂有没有笑声,有笑声就表示学生享受其中、乐在其中,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高配是看课堂有没有惊叫,有惊叫就说明课堂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情感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更深层次的课堂是看有没有泪水,有泪水就说明课堂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实现了课堂与心灵的共振[1]。任何完善的课堂标准都是在教学实施中逐步实现并动态生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标准意识,并对标准进行选择、修正。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课堂风格和样态,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即“学生是否真实有效地参与”。教师要能精准地告诉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资源里,在什么时空范围内,“怎么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如此,才能让标准可操作。

(三)重塑课程目标意识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追问:“在哪里?去哪里?”教学目标应具有契合性,既要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需求、价值观形成,又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还要体现实践性,能指导教学活动的延展,推动教学活动可操作、可实现。“目标是什么、如何达成”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优先考虑,即为教学设定“靶子”。围绕“靶心”,可分设多层次子目标。具体到课堂上,就是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环环相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