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制约我国海洋捕捞渔业人力资源流动因素
1前言
自我国同日、韩、越等国之间的渔业协定签订至今,我国的传统意义上的渔场面积大大缩减,这样所得我国的海洋捕捞量大大缩减。在这一形势下,我国的海洋捕捞产业需要减少产业规模,减少海洋捕捞劳动力数量。根据相应的调查分析可知,在这一协定签订后至今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受到该协定影响的渔船数目在逐渐增加,以江浙两省的基本情况来看,受影响的船只数目在3500-5000艘和6000-8000艘,对应的海洋劳动力为24-30万人,而对应的渔业人口数量高达72-90万。此外我国的海洋捕捞呈现出过度捕捞的状况,对应的渔业资源存留量减少严重。为了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有必要缩减海洋渔业规模,减少渔业劳动力,实现渔业人力资源流向其他行业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制约因素,由此为后续的针对性措施构建提供依据。
2渔业劳动力的人数同渔业产业之间的配置分析
我国的渔业产业结构层面存在首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低端,使得我国的渔业劳动力主要集中于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之中,而在高端的产业结构上劳动力严重缺乏,这种状况致使我国的渔业人力资源配置出现失衡情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渔业劳动力中超过一半的人数从事在这一渔业产业中,而在中高端产业结构中的人数严重不足。这一失衡的产业结构劳动力配置,导致我国的海洋捕捞资源持续下降而压缩了我国渔业发展空间。这一状况的出现使得我国的海洋渔业产业的可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对我国的渔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海洋捕捞渔业人力资源配置失衡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海洋捕捞渔业人力资源配置失衡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对应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如下:1)海洋捕捞产业的体制改革提高了人们从事渔业的积极性,在这一政策性的导向下,各种隐性的劳动力资源被充分暴露出来,使得整体的渔业劳动力在一段时间内不降反升;2)海洋捕捞渔业对应的劳动力报酬要大大高于传统的农业,这样使得大量从事农业的人群涌向高回报的渔业产业之中,使得渔业产业劳动力显著增加;3)海洋捕捞业在技术手段上要求不高,对应的技术门槛低,使得很多没有多少渔业经验的人群在简单的培训下也可以开展一定程度的海洋捕捞,但是进入行业后,由于产业低端,使得其难以脱离这一产业,由此造成了海洋渔业尤其是海洋捕捞业的从业人数大大增加。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得海洋渔业人力资源出现严重的配置失衡,如何实现海洋渔业人力资源的迁移则是一个热点话题。
4我国海洋捕捞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机构的数据统计,我国非国有的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已经达百万之巨,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体。但是由于海洋渔业的技术性不高导致进入这一行业后就会缺乏在其他领域的从业能力,在行业转型中往往显得极为艰难。此外,文化程度低下、专业技能在其他领域的迁移应用程度不高,使得其无法脱离这一行业而生存。此外,海洋捕捞渔民的整体年龄较高,即便有其他方面的技能也会因此而受限,这些是当前我国海洋渔业尤其是海洋捕捞业人力资源劳动力的现状。
5制约我国海洋捕捞渔业人力资源流动因素探析
5.1经营规模与现行渔业制度安排制约
自九十年代初的海洋捕捞行业改革以来的近三十年的时间中,我国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增加,对应的小规模渔业产业开始迅速壮大,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大型产业,但是自由市场的竞争,分散的个体经营对于个人的利益大于集体,因而产业规模难以进一步增大。大量存在的小规模个体经营户参与市场竞争,导致市场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这样政府层面的政策维护使得这些小型个体经营户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的扩大化,分散的产业结构制约了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导致海洋捕捞人力资源流动受到约束。
5.2海洋捕捞渔业人力资源流动中的隐性成本制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理性经济发展迅速,参与理性经济的人群也在不断壮大。在理性经济的指导下,经营活动投入和产出的对应关系成为是否进入该行业的重要参考。在同一环境下,当经济利润大于平均人力资源成本时,行业转换对应的风险大于不转换的情况,这样海洋捕捞业人力资源外流受限。
5.3海洋捕捞渔业人力资源流动中的沉淀成本制约
根据前面所述,由于海洋捕捞对应的技术门槛不高,很多人只要购置相应的渔业设备,会一点捕捞知识就可以出海捕捞作业了。对于这样一个容易进入而难以退出的行业,同时由于首次投入的成本相当大,比如渔船、捕捞工具等对应成本相对较高,要想回收成本则需要继续从事该行业。
6结语
随着我国海洋捕捞量的缩减,海洋渔业产业规模也进行了相应的缩减。为了优化海洋渔业产业,有必要对一部分海洋渔业人力资源进行转移。对于这一问题而言,其能否得以成功解决的关键在于相应的措施是否能够跨越各种因素的制约。对此本文就制约我国海洋捕捞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