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关注动态发展,让增值性评价释放应有效能.docx
文件大小:19.7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4.53千字
文档摘要

关注动态发展,让增值性评价释放应有效能

[摘要]关联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增值性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围绕某一主题,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综合分析下,明确学生在学业质量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增量”,旨在借助学习前后的对比,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教师应厘清为后续评价奠基的认知起点,聚焦以素养发展为归旨的落实维度,建构以回归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首席,推动增值性评价的有效落地。

[关键词]动态发展;增值性评价;核心素养;赋能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作为关联两者的增值性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围绕某一主题,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综合分析下,明确学生在学业质量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增量”,旨在借助学习前后的对比,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那么,如何基于课程学习规律,利用增值性评价打造高效课堂,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标准确立:厘清为后续评价奠基的认知起点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遵循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入手,精准设置增值性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其增值赋能的教学效能。

(一)基于课标,厘清认知差异

语文新课标针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既指向语文课程所关注的关键能力,也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层级性。教师要把握语文新课标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认知差异以及其他可能给评价带来影响的元素,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的教学为例,编者要求学生针对教材提供的两则材料进行讨论,小组内成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从该角色的视角来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做到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尝试换位思考。这呼应了语文新课标在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中提出的要求:“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口语现状进行审视,明确自身的真实水平,找准学习的起点。这些就可以作为落实增值性评价的赋能点。

这样的基础性工作,将教学过程中的增值性评价有效落实在语文新课标所设定的目标体系中,同时充分考量了学生身处环境和现有能力的起点。

(二)关注平衡,保障赋能优化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围绕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的过程,展现出鲜明的静态与动态发展质态。所谓的“静”,主要是基于语文新课标的评价标准和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相对稳定;而“动”主要在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具有鲜明的自主能动性,其状态不够稳定。同时,评价过程中不同的评价要素所对应的效能也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保障增值性评价过程中的动静平衡。

仍旧以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这一内容为例进行说明。学生的原始经验与语文新课标的定位就有着紧密联系。比如,“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这一维度,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原本就处于三星层级,而通过学习之后对自身的评价仍旧处于三星层级,那就说明在这一维度中并没有取得任何的进步。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动态发展过程。为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较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保障学生能够在静止状态下不断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质态。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复杂而多元的,关涉许多不同的状态,这些干扰会给增值性评价的落实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维评价,用最优化和稳定的评价方式,不断为学生的学习赋能。

二、研制内容:聚焦以素养发展为归旨的落实维度

为了能够从具化的维度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确定评价内容、赋什么能的问题。基于语文新课标所设定的核心素养要求,将其作为增值性评价的落脚点,能让增值性评价有考量的抓手。

(一)呼应板块规划,在增值性评价中夯实关键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难以在某一具体的文本或者环节的教学中进行考量。为此,教师可以基于文本定位,依托其对核心素养的承载维度,提炼出可以着力训练的关键能力,为增值性评价的落实提供条件。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依据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单元定位,教师将其与核心素养进行关联,提炼出关键能力训练点:作者是怎样运用事例论证的方法阐述和强化自己观点的?教师相机设置以下教学板块:其一,从事例理解的层面,关注课文中列举了哪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见微知著”又具体指哪些事情?其二,课文中的把“?”拉直变成“!”,分别是指什么?这样的表达有着怎样的作用?其三,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作者是怎样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