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道德与法治
设计者基本信息
姓名
联系电话
地区
学校
年级
9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设计信息
设计名称
共筑生命家园
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六课的落脚点,在之前了解了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特点及现状,认识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应该去积极面对的态度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框则重点探索解决途径,落实“怎么做”这一内容,本框题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选择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素养提升
主要体现“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
2.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3.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自觉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所体验,对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但总体来说,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具有一定片面性。对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生活中,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学生们内心逐渐形成,对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也有所耳闻,自身也能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生态意识淡薄的行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环境与资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能力目标:掌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了解生态文明,养成环保观念和意识。
知识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重点: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难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回答问题
13届二次会议中李克强关于布置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第7部分内容中感受到什么?
答疑解惑: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美丽宜居环境。
设计意图:结合时事材料体验学生中国共产党为造福人民生活的以人为本的理性认同,并且引发课堂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活动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关键词:和谐生态文明
触目惊心:21世纪地球的森林覆盖率将比20世纪少几倍,森林覆盖率下降,而人类向地球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当二氧化碳气体增加1倍,地球气温将升高1.5~4.5℃。到2050年,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20cm。到2100年将上升65cm;臭氧层的破坏,增加紫外线直射人类皮肤的机率,而紫外线可引起眼底黄斑病变,如果臭氧持续减少6%,因白内障而失明的人每年将增加166~175万。
思考问题: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设计意图:明白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应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科学精神对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活动二:图片欣赏
思考问题:(1)观察3个图片对我们有何启示?
我们应该怎样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教师总结:(1)人类开发与利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新闻网:地球一小时活动图片资料
思考题:新闻报道与图片了解党和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做了哪些努力?
教师总结: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设计意图:了解为人民造福,党和国家作出的努力与政治认同中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标导学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
活动三:材料数字展示:
帽儿山的绿色建设--以前故乡帽儿山观光收入现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