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学科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学科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
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
设计者基本信息
姓名
联系电话
地区
学校
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部编人教版
教学设计信息
设计名称
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框由“选择法治道路”和“描绘法治蓝图”两目组成。通过对中国法治道路探索历程的梳理,阐述法治的要求、阐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学习宪法主要内容,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为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维,没有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而本课所讲的法治及全面依法治国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法治要求,所以应进一步学习,夯实法治基础。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积极关心国家法治建设,积极遵守法律要求,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材料分析,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治的作用和要求,以及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法治的作用,法治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怎样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难点:怎样建设法治国家
五、教学方法
教法:图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奉法者强》,引导学生观看、感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感受从古到今,国家的发展需要法治,增强对法治的了解和认识。
课题:夯实法治基础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44—47:思考: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2、实行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1、比一比:为了维护图片中的权益,需要法律作支撑。写出你所知道图片对应的法律名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法律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说一说:运用这些法律来治理国家有什么意义?
【归纳】1、法治的含义: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强调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2、法治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对国家的作用:
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国富民强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直观的了解,感受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法律,有了法律才会保证社会生活的安全、有序、自由。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上升到国家层面,畅谈出国家治理也离不开法治,需要法治。学生通过探究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播放视频】《立良法促发展谋善治》
【思考、探究】通过观看视频,谈一谈你对法治的要求的认识?
【拓展延伸】良法与善治的关系
【归纳】法治的要求:
【归纳】实行法治就要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良法之治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的。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仅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而且更要提高立法的质量,实行善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了解要实行法治必须首先要求完善的法律法规,通过图表将良法与善治的要求进行对比,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出示良法与善治关系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我们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而提升法治意识。
【讨论交流】结合习近平讲话内容和教材P46相关链接内容,认识人治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区别。
“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习近平
设计意图: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