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道德与法治
设计者基本信息
姓名
联系电话
地区
学校
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
教学设计信息
设计名称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本框是对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的进一步拓展和延深,是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层次剖析。
本框是在第一框对创新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重点论述我国的科技现状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认识到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树立权利意识,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本框由“创新强国”和“万众创新”两目组成,主要阐述“怎么做”的问题:面对我国科技现状,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时代,怎样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本框所依据的课标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我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学情分析:
青少年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科技日新月异,让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中华儿女的创新热情高涨。处于这个时代的青少年,既是创新成果的享受者,也是创新的重要主体。
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已有的创新体验为他们参与本课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常有创新的冲动。同时,他们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创新活动的经验,形成了对创新的感性认识。
就知识储备而言,通过各科尤其是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法律常识;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设计了本课内容。所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国家观、世界观,培养民族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理想。
学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客观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感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科技现状,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举措;知道人人皆可以创新,人人皆能创新;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重点:正确认识我国的科技国情,明确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确对待知识产权。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出示文字材料和视频影音材料,学生直观感受我国的科技现状,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开展合作探究,让学生客观认识我国的科技现状;分组讨论“创新与教育”“创新与人才”“创新与市场”“创新与法治”,指导学生完成不同主题的探究任务,从而体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举措和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式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强化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采用辩论教学法,利用当今新闻热点“美国制裁中国中兴通讯和无理对待华为通讯”,让学生展开辩论,充分认识国之重器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从而深刻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呼唤和时代要求。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展示几种外型的手机,从大哥大,到小灵通,再到智能手机。再讲述从1G以5G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导出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讲授新课:
创新强国
回顾上节课P18页上方的相关链接,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发达国家,引导学生谈一谈这些国家的共性,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共性。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归纳的能力。)
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我国科技状况的认识。
然后观看视频:我国最近几年来在科技上取得的成就;我国距离科技大国还有多远。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科技国情/现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感和责任意识,自觉增强创新意识。)
承接我国的科技现状,学生探讨“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学生能想到通过改革,通过人才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从理论上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设计意图:理论性比较强,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所以直接输入,让学生来理解,提高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