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措施。2、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3、掌握词的某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2、本词景物描写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措施: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诸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爱慕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与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但愿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挖苦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同样,藐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愿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与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协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来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诸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有关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重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重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种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并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增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均有重要影响。
(四)背景简介
在两宋词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领,本领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起一场战争,这种传说也许不甚可靠,但至少阐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刚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具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领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但愿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措施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假如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更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祈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五)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