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课 描述位置 教学设计科学一年级下册粤教粤科版.pdf
文件大小:121.9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5.37千字
文档摘要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描述位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描述位置”是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的开篇第一课。从教材

编排体系来看,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对常见物体、生物、天气等有了初步认识的基

础上,本节课开启了学生对空间位置关系认知的新领域,是科学学习从简单的事

物观察向更具逻辑性和空间概念方向发展的重要过渡。

教材内容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学生熟悉的教室、校园等环境为

载体,引导学生认识和描述物体的位置。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如教室里课桌

椅的摆放、同学在教室中的站位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同时,教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描述,逐步过

渡到更复杂的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例如,教材

先让学生指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然后再拓展到描述教室里不同物品

之间的位置关系,这种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编排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建

立起清晰的位置概念。

这节课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位置概念的理解

是后续学习科学探究中物体运动、空间结构等知识的前提。例如,在学习物体的

运动时,需要准确描述物体的初始位置和运动后的位置变化;在认识地球的圈层

结构等知识时,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空间位置感知能力。所以,本节课为学生

后续深入学习科学知识搭建了重要的基石。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目标

1.学生能够初步理解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明白物体的位置需要通过与其

他物体的相对关系来确定。例如,在教室中,讲台相对于黑板的位置,以及同学

相对于座位的位置等。

2.认识并牢记常用的描述位置的方位词,如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边、

右边,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方位词所代表的空间方向。

(二)科学思维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物体位置的细致观察,获取有关

位置的信息。比如观察教室里不同物品的摆放位置,并能准确描述。

2.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学会分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给定

的位置信息进行推理。例如,当知道A在B的左边,B在C的前面时,能推断出

A与C的大致位置关系。

(三)探究实践目标

1.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场景摆放物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运用方位词描述物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交流,共同完成位置描述的任务,培养学生的

合作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态度责任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物

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在表达和描述位置时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让学生意识到准确描述

位置信息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这六个

常用方位词来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2.帮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明白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位置

描述是不同的。例如,在教室里,以黑板为参照物,讲台在黑板的前面;以窗户

为参照物,讲台可能在窗户的左边。

四、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场景中准确地确定参照物,并根据参照物清晰地描

述物体的位置。比如在校园场景中,存在多个物体和多个可选择的参照物,学生

容易混淆。

2.使学生深入理解位置相对性的抽象概念,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口头表述

上,而是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解决关于位置关系的问题。

五、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如教室场景、校园场景等,

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和学习位置的描述。通过展示教室布局图、校园平面

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物体的位置,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道具,如玩具、文具等,在讲台上进行位置摆放演

示。教师一边演示,一边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位置关系

的变化。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图片等素材,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物体位

置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小组活动,如小组讨论、小组竞

赛等。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物体位置的描述,互相纠正和补充;

在小组竞赛中,设置一些与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