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古典诗词统整教学的尝试
[摘要]语文新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旨在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针对古典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托古诗词意蕴内核,建构主题意义;依托单元语文要素,规划实践任务;基于儿童本位,建构评价体系。这样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结构化认知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古典诗词;学习任务群;统整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旨在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这一理念观照下,语言简练、篇幅短小的古典诗词就需要在教与学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主题引领的方式建构学习任务群,营造浓郁的情境氛围,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一、依托古诗词意蕴内核,建构主题意义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设置学习任务群,其前提就是要确定有意义的情境主题。对古诗词教学而言,情境主题的设置不仅要契合从诗歌意象到广阔意蕴转化的需求,而且要能促进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深度对话,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内核。
(一)意象统整,设置学习任务的情境主题
古诗词的创作一般都先有内在之“意”,再形成外显之“象”,最后借助简练传神的“言”加以呈现。阅读古诗词,可以反其道而行,借助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洞察品味,探寻古诗词意象背后的意义。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编选了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其中“江”“舟”“风波”“鲈鱼”等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具有各自不同的情感走向和内在意蕴。以“舟”为例,既可以理解为孟浩然笔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中漂泊无依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庄子所说的“泛若不系之舟”中自由练达之意。要想在理解中走进古诗词的内核,就要将诗歌中的诸多意象聚合起来统整把握。从《江上渔者》中“江”“舟”“风波”“鲈鱼”等群像来看,其背后隐藏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更呈现出对世态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品鱼之人,只觉得鲈鱼鲜美;捕鱼之人经历辛苦劳作,只觉得捕鱼辛苦;目睹捕鱼者辛劳的诗人,则抒发了对捕鱼人的担忧……随着这样的意象统整,学生对这首诗内核的解读自然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悲悯上,而是窥探到对上层达官贵人们的鞭挞与讽刺,更与诗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成了统一的价值取向。
由此,教师就可以以底层劳动人民所展现出来的“劳动之美”为任务主题,遴选出系列组诗——《锄禾》《悯农》《蚕妇》《陶者》,并将类群化的古诗词资源置放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之美。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把握古诗词特质的同时,获得精神品质的成长。
(二)洞察精神,升华学习任务的聚合主题
古诗词的创作,很多都是诗人触景生情之后的自然表达。因此,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教师不能仅仅从语言表层出发,更不能完全隔离或者无视诗人自身的价值,而要透过古诗词语言,还原诗人的特质,并由此形成统整的学习主题,为建构学习任务群奠基。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编选了明代于谦的《石灰吟》,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借物抒怀是其最大的特征。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石灰从深山被挖出,经过烈火焚烧和锻造之后,磨成齑粉,最后涂上墙壁,将光明、清白留存世间的整个过程。诗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着着实实在描写石灰。如果将教学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学生就不能直抵咏物诗的意蕴内核。教师不妨拓展于谦的生平事迹,将其与石灰的经历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体悟咏物诗借物咏怀时“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的特点,感受于谦蕴藏其中的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
由此,教师可拓展以下古诗词,与《石灰吟》形成同质类群文本:王安石的《梅花》,通过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坚韧品格,间接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郑燮的《竹石》,借竹子的坚韧不拔,象征诗人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注意与王安石的《梅花》进行区别),描绘梅花在恶劣环境中孤独绽放、最终凋零但仍留余香的形象,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历尽艰辛后仍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情怀。
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了咏物诗的艺术内涵,同时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高尚品德和精神境界。
二、依托单元语文要素,规划实践任务
建构学习任务群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课程视野,以突破语文要素为契机,展现古诗词的体裁特质,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表达能力,作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内部建构:紧扣古诗词与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将古诗词融入单元内部的有机体系,甚至认为古诗词不在单元语文要素的统整范畴之内。古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每一句、每一字都彰显独特的表达力量,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同时也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