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
[摘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强调“实用性”,学会表达是该学习任务群的显著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制订上位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表达观念,教会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具有逻辑关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表达技能;通过对照标准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表达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表达;习作单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设置了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一个就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并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从内涵可以看出,该学习任务群具有以下三个教学价值:一是连接语文与生活;二是凸显过程与结果;三是指向运用与评价。“语文实践活动”既是该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基础,也是对象;“清楚得体”“有效传递”“满足需要”等既是该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要求,也是评价标准。从内涵到价值都彰显了该学习任务群的主要特点——“实用性”。那么,怎么理解“实用性”?如何教给学生具有实用性的知识技能并使其能准确自如地表达?又该如何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达呢?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落实指向表达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一、准确制订上位目标,建立表达观念
首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对各学段的学习内容都有明确的安排。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三个学段的内容由易到难、要求从低到高、学习范围从小到大。如针对日常生活,第一学段的表述是“阅读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感受美好亲情”;第二学段的表述是“阅读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短文,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客观地表述生活中的见闻片段”;第三学段的表述是“观察、思考日常生活,阅读记人叙事的优秀文本,学习通过口头表达、书面叙写,与他人交流身边令人感动、难忘的人和事”。从“认识汉字”到“客观表述”再到“与他人交流”,对学生的要求随着学段的升级而不断提高。“学业质量”中对各学段学生的表现也有具体准确的描述。因此,教师要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段目标、学习任务群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其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强调阅读与交流要以生活实践为基础,阅读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前提是阅读。要做到准确自如地表达,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技能,更需要明确学科大观念。正如崔允漷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举例说,掌握驾驶知识和技能不代表会开车,具有驾驶意识、能根据路况采取相应的驾驶方法才算是会驾驶。这里的“驾驶意识”其实就是大观念,也称大概念。它是凌驾于浅层目标上、统摄整个单元教学目标、能够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情境进行迁移的概念。学生在掌握了上位概念后,就能根据不同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像专家一样思考”。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仅要结合教材准确定位,还应体现单元大观念。
如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单元中安排了精读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基于此,笔者将常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见表1)。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常规教学目标指向识字与写字、理解课文和感悟情感三方面,缺乏概括性和迁移性。基于林恩·埃里克森知识的结构理论,由于课文中的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我们要从这些事实性知识中概括、提取出具有迁移性的概念或原理。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梳理,从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和教学建议中提炼出高频词,尤其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如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等;其次,要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交流平台”、课后练习等形成概念,如事物、情感、语气等,从而确立上位教学目标(见表2),促使学生从片面化学习转向概括性学习、从知识技能掌握转向思维能力发展。这样形成的上位教学目标既能抓住文本特征、凸显教学价值,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表达观念,服务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
二、创设情境设计任务,掌握表达技能
语文新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要“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学习任务群驱动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表达知识、形成表达技能。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