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还需有点“肉”
俗语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不少人认为年老时偏瘦一点会更健康,可以避免脂肪肝、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找上自己,那这样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看看张女士的事例:
张女士今年65歲,是一位退休教师,年轻时就十分注重自己的体重管理,长期控制饮食量,退休后,更是抱有“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观念,也是为了外出游玩时能拍出更美的照片,她更加严格地控制体重,进而发展到日常饮食以素菜为主,难得吃荤腥,米面馒头也是尽量少吃。最近这两年,张女士觉得自己容易疲劳乏力,肢体困重,面色也不好,日常抵抗力也下降了,总是莫名其妙的感冒,渐渐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也不愿意和老伙伴们出去游山玩水了。这天,张女士外出买菜,在行走时自觉乏力,摔了一跤,到医院检查,居然是骨折。医生告诫张女士,她这样的生活习惯不可取,导致出现脾胃虚损的表现,也可能加大患上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的风险。
早在1989年,美国塔夫茨大学的IrwinRosenberg提出了肌少症最初的概念。肌少症是随着年龄增长,骨骼肌数量减少、质量减退、身体功能减弱的老年疾病。有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肌少症患病率14%~33%,80岁以上高达50%~60%。
肌少症的危害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可能存在生理功能下降或受限,比如非意愿性体重下降,营养不良,抑郁情绪,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受损;二是与一些慢性疾病相互影响,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慢性肾病以及骨质疏松等;三是可以引起运动功能失调,并导致跌倒、骨折风险增加,甚至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或需要长期照料,增加死亡风险。
老年人在出现衰弱、跌倒倾向、行走困难、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等表现,小腿围测量男性34cm、女性33cm;体重近期(半年内)下降超过5%时,建议要去医院就诊进行肌少症的评估。具体的筛查方式,包括自我筛查方式,以及进一步的医院筛查及诊断。
近年来比较推荐的自我筛查方式是SARC-CalF筛查方式,即SARC-F调查问卷结合小腿围测量,这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肌少症筛查工具,包含5项评估内容以及小腿围测量。其中S指肌肉力量(Strength)、A指辅助行走(Assistanceinwalking)、R指起立(Risefromachair)、C指爬楼梯(Climbstairs)、F指跌倒(Falls)。得分范围0~20分,评分≥11分为筛查阳性。具体内容见下表:
重视膳食营养,进行适当的营养补充,既不能大吃大喝,也不能像张女士那样一味地节制。建议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建议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2g),其中优质蛋白质(鱼、虾、瘦肉、蛋、奶等)比例最好达到50%,蛋白质的摄入最好分为早、中、晚平均摄入。还可以多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油、海产品等食物。注重深颜色的蔬菜、水果、适量豆类坚果的摄入,以获取维生素C、维生素E及硒元素。对于高龄老人和身体虚弱老人,可以考虑少食多餐的形式,在三餐之间适当加餐1~2次,以达到足够营养的补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群体要注重口腔以及牙齿的健康护理,以保证咀嚼功能,帮助食物营养的摄入。
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日晒时间,注意补充维生素D。老年人的运动要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则。可以选择抗阻运动: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以及拉弹力带等,运动频率为每周3~5天,每天训练8~12组,每组或者每2~3组休息1次,休息时间1~2分钟,建议每次至少10分钟,每天至少累计30分钟。在运动时要注意心率的监测,也要注意呼吸节奏和方式的调节,避免机体负担过大。患有心力衰竭、心绞痛、高血压控制差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人,建议选用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太极拳等。高龄老人、身体虚弱老人,或者已经出现运动功能失调的老人,在运动时注意要有旁人陪护,保证环境的安全,避免出现运动时的跌倒以及损伤。
中医根据肌少症肌肉痿软乏力、步履缓慢的症状,将其归为“虚劳”“痿症”范畴。中医认为,脾胃功能良好,则肌肉丰盛;若脾胃功能失调,则肌肉失去濡养导致痿软无力。因此,中医以健脾益气为防治肌少症的主要手段。
1.饮食调养
在日常饮食中需要注意避免寒凉生冷之品,饮食要有规律,避免过饥过饱,注意营养搭配。可以多食用健脾养胃食物,比如说山药、薏米、芡实、小米、大枣等。以上食物都可以入粥、入汤,或单用,或组合,或与肉食荤腥同煮,既美味又可以起到调护脾胃的作用。
2.保健功法
过度安逸和长期不运动,会导致气虚血弱,筋肉失养。中国传统保健养生功法大多属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既舒缓平和又有强身健体功效,适合老年人的运动特点。其能锻炼平衡能力,增强下肢力量,预防跌倒。比如太极拳,刚柔并济,能使形与神俱、气血充盈。八段锦中有一动作名为调理脾胃须单举,通过动作直接促进脾胃的运化以及肠道的蠕动。易筋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