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06.1《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案.docx
文件大小:20.28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2.74千字
文档摘要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教学目标:1、识两个人。

2、悟一种情。

教学重点:在对比中彰显人性的光辉。

教学难点:细品词语,浅文深教。

教学设想: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篇通俗易懂,饱含深情的现代诗歌。它是必修1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基于它通俗易懂的特点,所以细品词语,能否浅文深教是本课成败的关键。大堰河的形象是全诗情感的生发点,本诗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手法就是对比,所以我将本课教学主题设计为“品词析句,在对比中彰显人性的光辉”,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的对比,感受大堰河的形象,体会诗歌情感。

2、我将课堂分为两个目标:识两个人;悟一种情。具体操作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走近艾青;第二环节:认识大堰河;第三环节:体悟情怀。每个环节都借助细品词语达到升华。第二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几组对比:生与死,贫与富,笑与泪,苦与乐,多与少,卑微与高贵等,通过对比,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解读课文,感受大堰河苦难而又高贵的紫色的灵魂,达到浅文深教的目的。“悟一种情”这个目标的达成,我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直抒胸臆抒情和通过人称变换抒情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PPT1学习目标

介绍本文是一首自传性抒情诗,文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文中所写都实有其人,实有其事。

喜欢一篇文字,更喜欢藏在文字背后那个人的故事。

本课目的:读一篇文,识两个人;

读一篇文,悟一种情。

达成目标一:读一篇文,识两个人

一、走近艾青PPT2

1、细读诗歌识艾青:

不用查阅背景资料,通过读诗歌,你能读到艾青的哪些相关信息?

答案可能:地主的儿子,从小寄养在大堰河的家,大些时被领回家,写诗的时候深陷囹圄

点拨:入狱前:工作?特长?

点拨:诗人?革命工作?画家?——诗歌中的依据:(表颜色的词语)青苔,乌黑酱碗乌黑的桌子,红漆雕花的家具,金色的花纹,白米的饭,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黄土,紫色的灵魂,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2、咬文嚼字识艾青:探讨艾青与家庭的关系:

师出示PPT3:“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句话中“生我的”和“自己的”能否去掉?“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其中“呆呆地”“悄悄地”能否去掉?

3、资料助读识艾青

师出示PPT4:

补充资料一:1910年,艾青生于浙江一个地主家庭。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个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里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文艺革命活动,7月被捕,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于狱中。这是一首自传性的抒情诗。作者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二、认识大堰河

1、印象大堰河: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一个字,一个词都能给你传递信息,请同学们用刚才认识艾青的方法,细读诗歌,告诉我你读到的关于大堰河的信息。

可能出现的答案预测:

姓名——没有名字(生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随访学生姓名)

出生——童养媳

夫妻关系——平时打骂她的丈夫

经济状况——贫穷

工作——我的乳母:搭好灶火拍去围裙上的炭灰煮饭摆碗筷补衣服包扎儿子的手掐虱子拿鸡蛋

地主家女佣:洗衣服洗菜切萝卜掏卖糟扇炉火晒大豆小麦

死亡:四十几岁的时候死了

2、对比中彰显人性美

(1)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不能彰显人性的美好,艾青深谙此道,艾青的诗歌中经常运用对比手法。如《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PPT5

一个是多么舒服/却在不住地哭/一个是多么可怜/却要唱欢乐的歌

“舒服”与“可怜”,“哭”与“却要唱欢乐的歌”形成鲜明对比,让可怜的越发可怜,艾青在塑造大堰河形象时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同学们阅读诗歌,相互讨论,看看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

(2)生通过阅读讨论回答,师板书学生答案

(3)师出示自己梳理的对比,与学生一起把每一组对比的内容细化:

PPT6

生与死的对比

贫与富的对比

笑与泪的对比

多与少的对比

苦与乐的对比

卑微与高贵的对比

3、诵读感受形象美:

师:让我们用心用情去诵读你喜欢的一个小节,感受大堰河的形象美

(1)生自由诵读

(2)欣赏新年新诗会中任志宏和海霞的朗诵。节选第9、10小节)

4、面对这样一个卑微着而又高贵的大堰河,艾青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评价大堰河的灵魂品格?

PPT6续:紫色的灵魂怎样理解?

师看学生反应情况适当提供资料助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