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
经济的基本经验
肖日新
〔内容摘要〕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从本国本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
外部提供的良机佳遇,确定了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相应地采取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政策
和措施。战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实例。而我国
沿海各省市的情况在许多方面同韩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省、新加坡等亚洲“四小”具有类似
的特点。两者之间显著的共同点就在于:把内部的各种有利因素和外部的历史机遇有机地结
合起来,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谋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经验
一、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特点
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崛起,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变化、新特
点。所谓“四小龙”是指亚洲的中国台湾省、韩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
区。1978年秋,世界经合组织(OECD)曾举行“新兴工业国”(NICS)专家会议,于1979年6月发
表了《新兴工业国的冲击》报告书,将“四小龙”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新兴工业国”。其主
要特征有三点: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已从低所得国家跃入中所
得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趋于缩小;二是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
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初级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就业结构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三是制造业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25%以上,其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等。在十几个新兴工业国家
和地区中,中国台湾省、韩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到80年代已经把其他国家和地区抛在后面,因
此,人们给其戴上亚洲“四小龙”的桂冠。由于它们地小、人少,为此人们又称之为亚洲“四小”。
“四小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上。60~70年代,韩国、中国台湾省、新加坡
和香港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就。整个60年代,“四小龙”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率(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为:香港地区13.7%、新加坡9.4%、中国台湾省9.3%、韩国8.9%;70年
代则为:香港地区9.3%、新加坡8.5%、中国台湾省9.8%、韩国9.5%。也就是说,在这20年间,
“四小龙”持续保持了10%左右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这样的速度,不仅高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
而且高出美国及欧洲共同体等发达国家的增长率1倍以上。70年代“四小龙”的发展速度甚至
大大超过了60年代的日本。它们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它们成功的经验也曾一时为许多海外
学者推崇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排头兵”。那么,“四小龙”经济起飞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东北亚论坛1997年第2期
—7—
二、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四小龙”在70年代的经济飞跃,应该说与60年代前后出现的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国
际环境以及“四小龙”本身所具备的必要的发展条件分不开。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繁荣为“四小龙”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
境。5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战后的恢复和发展,一些国家走上了稳步发展经济的道路,没有发
生世界范围的大动荡,而出现了持续相对稳定和繁荣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生
活水准的提高,促使国际市场容量日益扩大;各国之间的贸易持续增加,刺激了面向出口的生
产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四小龙”所处的亚太地区,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和发展
最快的区域。在这一地区,美国以其巨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在经济方面起了有力的牵引作
用,在政治方面保持“一统天下”的局面。日本经过50年代和60年代的恢复和高速发展,开始作
为经济强国再度崛起。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这种发展势头,为“四小龙”的经济起飞提供了外部
环境,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与此同时,50年代两大阵营的对立和包括朝鲜战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