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探寻miR-16-5p对寨卡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ocx
文件大小:32.17 K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2.26万字
文档摘要
探寻miR-16-5p对寨卡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RNA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可引发寨卡病毒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1947年,寨卡病毒首次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恒河猴体内被发现,此后,在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均有流行。其主要传播途径为埃及伊蚊叮咬,也可通过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寨卡病毒感染后,多数患者症状轻微,表现为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等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还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和无力等。然而,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等严重的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