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课件.pptx
文件大小:26.61 MB
总页数:3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2.43千字
文档摘要

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两个凡是”

两个凡是源于1977年2月7日的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表述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社论是汪东兴提议写的,也是经过了当时的政治局同意。“两个凡是”有特定的指向,目的是高举毛主席的旗帜。;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12月13日,邓小平在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和阐述了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几个重大问题:

(1)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2)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3)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

(4)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近代史》;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结构形式,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为我国以后宪法的修改确立了基本依据。但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这部宪法并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作用。

1975年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制定的,反映了那个时期“左”的错误,存在着严重问题。

1978年宪法是在我们党和国家还没来得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清理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存在着严重缺陷。

——中共中央宣传???理论局:

《法治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78年宪法许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生活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加以修改。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建议,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主持修改宪法。1982年11月23日,宪法修改委员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和关于修改草案的报告提请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八二宪法”)。

“八二宪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正确总结新中国成来的历史经验,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成为新时期安邦治国的总章程。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既然“优越”,为何贫穷?;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管理方式改革:(1983年);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形成);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企业发展。

中心: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国企改革)

内容: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产权制度:十四大后,实行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1981年12月22日,在中央召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当时不少省市都向中央要求试办经济特区,陈云坚决不同意。他明确指出,特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

——新华社《试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内情》;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