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薯生产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学背景
马铃薯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存在种性退化、携带病毒等问题,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微型薯生产技术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能够生产出脱毒种薯,具有体积小、便于运输和储存、繁殖系数高、种性优良等优势,对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课程中,《微型薯生产技术》是《马铃薯的脱毒与快繁技术》模块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马铃薯脱毒技术等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微型薯生产技术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掌握微型薯生产的具体技术和操作方法,提高农业生物技术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农业生产、种苗繁育等相关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增强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科学素养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微型薯生产技术的科学原理,掌握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激素调控等理论在微型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释微型薯生产现象的能力,提升科学思维水平。
让学生熟练掌握微型薯生产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学会运用科学的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方法,对微型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如成苗率、薯块大小、数量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提高科学实践水平。
职业素养目标
通过模拟农业生物技术行业中微型薯生产的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熟悉微型薯生产的操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和安全生产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使其明确自身在未来职业岗位中从事微型薯生产工作的职责。
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任务,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从事种苗繁育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为未来从业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素养目标
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微型薯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思考对微型薯生产技术的创新改进,如探索新型培养基配方、优化培养环境条件、改进生产工艺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针对微型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微型薯生长缓慢、畸形薯比例高、污染率高等,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新技术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马铃薯微型薯生产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微型薯生产的基本原理,包括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诱导试管苗,再通过特定培养条件促使试管苗结薯的原理,以及植物激素在各阶段的作用机制。
微型薯生产的操作流程,涵盖试管苗的扩繁、壮苗培养、诱导结薯、薯块收获与处理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术要点。
微型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如培养基成分、培养环境(温度、光照、湿度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等对微型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控。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植物激素在微型薯生产不同阶段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如何精准调控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以实现最佳的微型薯生产效果。
掌握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和生产条件,灵活调整微型薯生产的培养方案,确保微型薯的产量和品质稳定。
培养学生对微型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如试管苗玻璃化、薯块发育不良、大规模污染等)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传统马铃薯种薯种植因种性退化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差,以及采用微型薯作为种薯种植后,马铃薯植株生长健壮、产量显著提高、品质优良的对比画面。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为什么同样是马铃薯种植,使用不同种薯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微型薯作为种薯为什么能有这样出色的表现?微型薯又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微型薯生产技术,强调微型薯生产技术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仔细对比两种种植方式下马铃薯的生长和产出差异。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对微型薯优势和生产方式的猜测,如可能是微型薯更健康、具有特殊的培育方法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对比,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微型薯生产技术的相关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学生对微型薯生产技术的已有认知水平,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1.微型薯生产的原理
教师活动: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生理学知识,以图文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