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脱毒的方法》(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材分析
《植物脱毒的方法》是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第三版)(全一册)中《植物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模块下《植物脱毒苗的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脱毒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内容主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植物脱毒方法,如茎尖培养脱毒法、热处理脱毒法、花药培养脱毒法等,以及各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和应用特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植物脱毒的核心技术,为后续学习植物脱毒苗的培养、鉴定以及推广应用等内容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提升学生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科学素养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脱毒各种方法的科学原理,掌握不同脱毒方法的技术要点和适用范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从生物学、物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探究植物脱毒方法的本质。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验证不同植物脱毒方法的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
职业素养目标
通过模拟农业生物技术行业中植物脱毒的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熟悉植物脱毒的操作流程和职业规范,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使其明确自身在未来职业岗位中的职责。
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等任务,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创新素养目标
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植物脱毒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大胆提出创新的脱毒思路和方法,如尝试将多种脱毒方法相结合、探索新的脱毒技术手段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对植物脱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未知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茎尖培养脱毒法、热处理脱毒法、花药培养脱毒法等常见植物脱毒方法的原理,理解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实现植物脱毒。
各植物脱毒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包括操作步骤、关键环节的注意事项等,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进行实际操作。
不同植物脱毒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应用特点,能够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脱毒方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植物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和传播机制,以及不同脱毒方法是如何针对病毒的特性实现脱毒的,即各脱毒方法原理的深层次理解。
掌握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病毒感染情况,灵活调整脱毒方法的操作参数和流程,以提高脱毒效率和成功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植物脱毒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面对复杂脱毒需求时,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脱毒方案。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一段因植物病毒感染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品质下降的视频,如感染病毒的马铃薯出现植株矮小、叶片皱缩、块茎变小等症状,以及一段经过脱毒处理后健康生长、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的农作物视频,形成鲜明对比。随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为什么同样的农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品质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植物病毒感染的问题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脱毒的方法,强调植物脱毒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两段对比视频,仔细观察农作物在病毒感染和脱毒处理后的不同形态特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对解决植物病毒感染问题的想法,如可能通过使用农药、更换种子等方式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对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植物病毒感染的危害和解决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学生对植物脱毒的已有认知水平,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1.茎尖培养脱毒法
教师活动: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植物组织学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茎尖培养脱毒法的原理。介绍植物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特点,说明茎尖部位由于细胞分裂旺盛、病毒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存在无病毒或病毒含量极低的区域,因此通过切取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能够获得脱毒苗。然后,利用动画演示茎尖培养脱毒法的操作流程,从选取合适的植物材料开始,到消毒处理、茎尖剥离、接种培养、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等步骤,逐一讲解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如茎尖剥离的大小、培养条件的控制等。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茎尖培养脱毒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