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苗的繁殖》(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科学素养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脱毒苗繁殖的生物学原理,掌握不同繁殖方法(如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的科学依据,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繁殖过程中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从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探究脱毒苗繁殖的本质。
让学生熟练掌握脱毒苗繁殖的操作技术,学会运用科学的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方法,对繁殖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如成活率、生根率、增殖系数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升科学探究与实践操作能力。
职业素养目标
通过模拟农业生物技术行业中脱毒苗繁殖的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熟悉繁殖操作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和安全生产规范,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质量意识,明确自身在未来职业岗位中的职责。
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小组合作完成繁殖任务、案例分析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从事脱毒苗繁殖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为未来从业奠定基础。
创新素养目标
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脱毒苗繁殖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思考对繁殖技术的创新改进,如探索新型培养基配方、优化培养条件、改进嫁接技术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针对脱毒苗繁殖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如繁殖效率低、遗传稳定性差等,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勇于探索新技术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在脱毒苗繁殖领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脱毒苗常见繁殖方法(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组织培养繁殖)的原理,包括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愈伤组织的形成与分化、嫁接亲和性等理论知识在繁殖中的应用。
各繁殖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如扦插繁殖中插穗的选择与处理、扦插基质的配制;嫁接繁殖中砧木与接穗的选择、嫁接方法(芽接、枝接)的操作;组织培养繁殖中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外植体的接种与培养等。
脱毒苗繁殖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如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湿度)、营养供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等对繁殖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植物种类和繁殖方法进行调控。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不同繁殖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能够根据脱毒苗的植物种类、生长特性、生产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合理选择最适宜的繁殖方法,以及对多种繁殖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掌握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保证脱毒苗繁殖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避免病毒再次侵染和变异的发生,确保繁殖出的脱毒苗保持优良性状。
培养学生对脱毒苗繁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如组织培养中污染率高、嫁接后成活率低、扦插生根困难等)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整繁殖方案。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某农业种植基地因使用脱毒苗进行繁殖,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品质显著改善,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之对比,展示另一段因使用未脱毒苗繁殖,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频发、产量下降的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为什么同样是农作物繁殖,使用脱毒苗和未脱毒苗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脱毒苗又是如何进行繁殖以保持其优良特性的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脱毒苗的繁殖,强调脱毒苗繁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两段对比视频,仔细分析使用脱毒苗和未脱毒苗繁殖的不同结果。结合已有的农业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对脱毒苗繁殖的看法和疑问,如脱毒苗繁殖是否有特殊的方法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对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脱毒苗繁殖的重要性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学生对脱毒苗繁殖的已有认知水平,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1.脱毒苗扦插繁殖
教师活动: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植物生理学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扦插繁殖的原理。介绍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适宜条件下,插穗的细胞能够重新分化形成根和芽,发育成完整植株。通过动画演示扦插繁殖过程中插穗内部细胞的变化,如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愈伤组织的形成与分化等。接着,利用实物展示和分步图片,讲解扦插繁殖的操作流程,包括插穗的选择(部位、长度、粗细、生长状态等要求)、插穗的处理(修剪、消毒、激素处理等方法)、扦插基质的选择与配制(如蛭石、珍珠岩、泥炭土等基质的特性及混合比例)、扦插的方法(直插、斜插等)和扦插后的管理(浇水、遮荫、温度控制等)。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如“为什么选择生长健壮的枝条作为插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扦插繁殖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课件和动画演示,倾听教师的讲解,跟随教师的思路理解扦插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