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市奉节县事业单位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考核招聘工作人员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单选题(80题)
1、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是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确立具有人事关系性质的聘用关系,明确双方的()。
A.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B.公平和效益的协议
C.经济协议
D.普通协议
【答案】:A
【解析】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具有人事关系性质的聘用关系,这种合同需要清晰地界定双方在该聘用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享有的权益,也就是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和效益并非聘用合同主要明确的内容;它不是单纯的经济协议,因为除经济方面还涉及人事管理等多方面;也不是普通协议,它具有人事关系的特殊性质。所以最符合的是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市场是各方参与交换的多种系统、机构、程序、法律、强化和基础设施之一。某经营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仅观察市场上何种商品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经营什么,这体现了市场的()。
A.自发性
B.滞后性
C.竞争性
D.盲目性
【答案】:D
【解析】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自发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等行为,题干中经营者的行为并非体现为追求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所以不符合自发性特点。滞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给的决定的,也就是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题干未体现时间差方面,所以不是滞后性。竞争性是市场机制的重要特征,但不是市场的缺陷,而题干强调的是市场在调节经济时出现的局限性问题,所以不符合。盲目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们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题干中经营者仅根据市场价格和利润情况来决定经营内容,体现了盲目追随市场信息进行决策,表现出了市场的盲目性。综上,该经营者的行为体现了市场的盲目性。
3、《春天的故事》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中的“春天”指的是()。
A.科教兴国
B.改革开放
C.解放思想
D.包产到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特定歌词中“春天”含义的理解,需结合历史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在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是改革开放开始实施的时间,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春风,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开启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新时期。所以“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里的“春天”指的是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旨在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与1979年的“春天”含义无关。解放思想主要是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进行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它并不是“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中“春天”的直接所指。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以推广,主要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非“春天”所表达的核心含义。综上,歌词中“春天”指的是改革开放。
4、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原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是第二性的。所以二者对立的根本点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世界发展动力问题探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推动力量,例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它并非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意识本质问题主要研究意识是什么、意识的起源和作用等内容,虽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意识本质上也有不同观点,但这不是二者对立的根本所在。实践本原问题并不是哲学中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核心问题,实践主要涉及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与一元论中世界本原这一核心问题的关联性不大。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