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预测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观点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卢梭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是()。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3.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等行为,教师应采取的处理方法是()。
A.直接提醒,制止其不良行为
B.不予理睬,继续上课
C.马上停课,批评违纪学生
D.采用惩罚措施,如罚站等
4.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的代表人物是()。
A.孔德
B.涂尔干
C.卢梭
D.凯兴斯泰纳
5.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
A.课程设置
B.课时分配
C.学科顺序
D.学周安排
6.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演示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事物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事物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
A.定势
B.功能固着
C.原型启发
D.酝酿效应
9.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避免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0.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11.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A.教材
B.情境
C.生存
D.学生
1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3.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14.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读书是一种乐趣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5.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心理素质,即()。
A.教育手段
B.教育机智
C.教育反响
D.教育灵感
16.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7.()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8.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19.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20.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之后,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2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是通过()实现的。
A.培养人才
B.传播思想
C.丰富知识
D.发展科技
24.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2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26.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27.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