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天津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线性系统数学的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控制系统的频率
特性分析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分析
和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课
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特点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
《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
学时:48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参考书
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张旺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自动控制原理》张旺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科学出版社(第四版)
第一章反馈控制原理
第一章:反馈控制原理
第一节引言
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
1.萌芽
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机械化)时域分析
①俄国人波尔佐诺夫发明锅炉水位调节器
②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离心飞锤式调速器,萌生了自
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③1877年,劳斯,1895年,赫维茨分别提出了系统稳定
的代数判据(19世纪末)
第一章反馈控制原理
2.奠定基础(20世纪)——经典控制论
①30~40年代,奈奎斯特提出系统稳定性的频率判据
奈氏图、奈氏判据、从时域分析转到频域分析
②1940年,伯德在频率法中引入对数坐标系,伯德图
③1942年,哈里斯引入传递函数概念
④1948年,伊万恩提出根轨迹分析方法
⑤1949年,英国人维纳在火炮控制中发现了反馈的概念,出
版了《控制—二关于在动物和杭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发现了控制论是信息、反馈与控制三个基本要素,奠定了控
制论的基础
50年代中期,添加了非线性系统理论和离散控制理论,形成
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反馈控制原理
3.发展
迅速渗透到许多学科,应用于火炮、导弹控制系统,数控、
电力、冶金,自动化技术
钱学森,1954年首创“工程控制论”,推广到其它领域
生物控制论:生命系统
经济控制论:经济运行与发展问题
社会控制论: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控制论无论在三要素内涵上,
还是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发展变化着,对促进生产的发展和
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反馈控制原理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经典控制理论40~50年代,高阶常微分方程
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
计,针对线性定常系统,主要研究方法有时域分析法、根轨
迹法和频率特性法。
2.现代控制理论60~70年代
以矩阵理论等近代数学方法作为工具,主要研究方法是
状态空间法,把高阶常微分方程转化为一阶常微分方程组来
描述系统,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的问题,可处理多变量、非线
性、时变系统。
3.70年代至今巨大发展
最优控制、系统辨识、多变量控制、自适应控制、专家系
统、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大系统理论等
第一章反馈控制原理
第二节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术语
1、控制:根据某种原理或方法,使特定对象(被控对象)
的某些物理量(被控量)按照预期规律变化的操纵过程
2、人工控制:由人直接或间接操作执行装置的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
外加的设备和装置使被控对象自动按照预定规律运行
第一章反馈控制原理
3、系统:为达到某一目的,由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按照一
定规律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