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秉持“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创设真实的生产实践情境,将抽象的植物组织培养初代培养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任务,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实验、微课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职业素养,为其未来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植物组织培养初代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意义,明确初代培养在植物快速繁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熟练掌握初代培养的操作流程,包括外植体的选择、消毒、接种,以及培养基的配制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准确识别初代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污染、褐变、玻璃化等,并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不同植物材料和培养目的,合理选择外植体,熟练完成外植体的消毒和接种操作,确保操作规范、准确,提高无菌操作技能。
具备独立配制初代培养基的能力,能够准确称量、溶解、灭菌培养基成分,保证培养基质量符合培养要求。
在初代培养过程中,能够敏锐观察并及时记录培养材料的生长状态和变化,通过分析观察结果,初步判断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和植物繁殖技术发展的热情。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初代培养任务,让学生学会沟通、分享和协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生产意识,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规定,养成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代培养的操作流程,特别是外植体的消毒、接种和培养基的配制。这是实现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环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和要点,才能确保初代培养的顺利进行。
无菌操作技术在初代培养中的应用。无菌环境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任何微小的污染都可能导致培养失败,因此,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并熟练掌握无菌操作的各项技术,如超净工作台的使用、器械的灭菌、接种操作规范等。
教学难点
外植体消毒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技巧。不同植物材料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消毒时间和浓度的控制直接影响外植体的成活率和污染率。学生需要根据具体植物材料,合理选择消毒方法和参数,并掌握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和技巧,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
初代培养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污染、褐变、玻璃化等问题,其产生原因较为复杂,涉及植物材料、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等多个方面。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一段关于植物组织培养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视频,如兰花的快速繁殖、草莓脱毒苗的培育等,展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提高植物繁殖效率、培育优良品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提问学生:“视频中这些植物是如何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的?初代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初代培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仔细观察植物组织培养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场景。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发表自己对初代培养作用的初步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展示,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产应用相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价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初代培养中的培养环节。
知识讲解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初代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出发,阐述初代培养如何通过诱导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或不定芽,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
结合图片和动画,分步展示初代培养的操作流程,包括外植体的选择、消毒、接种,以及培养基的配制和使用等环节。重点讲解每个环节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如外植体选择的部位和大小、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浓度、接种的无菌操作规范等。
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初代培养过程中常见问题(污染、褐变、玻璃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例如,通过展示污染的培养瓶图片,讲解细菌、真菌污染的来源和预防措施;通过对比正常和褐变的外植体,分析褐变产生的原因和减轻褐变的方法。
学生活动:
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