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教育学模拟题与答案.docx
文件大小:30.13 K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7.64千字
文档摘要

教育学模拟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卢梭

答案:C。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的主要贡献是《大教学论》等,提出班级授课制等;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

2.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A。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都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设置的课程,属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综合课程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讲话的声调和手势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注意属于()。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答案:A。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教师通过改变讲话的声调和手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属于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答案:B。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感知教材是教学的起始阶段;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运用知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但理解教材是关键的中心环节。

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答案: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是班主任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教育;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是为了形成教育合力。

6.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B。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平衡性表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7.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时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并对其产生影响,这种效应是()。

A.从众效应

B.罗森塔尔效应

C.马太效应

D.晕轮效应

答案:B。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8.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但这种分离始于奴隶社会。

9.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D。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壬寅学制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癸卯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0.教师采用贴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