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足部烧伤护理.pptx
文件大小:5.68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2.49千字
文档摘要

足部烧伤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烧伤评估与分型

02

急救处理原则

03

创面护理技术

04

并发症预防策略

05

功能康复管理

06

长期护理要点

01

烧伤评估与分型

烧伤深度分级标准

伤及表皮层,表现为红肿、疼痛、皮温升高等。

浅度烧伤

伤及真皮浅层,表现为水疱、创面湿润、疼痛剧烈等。

中度烧伤

伤及真皮深层或更深,表现为创面干燥、焦痂形成、感觉丧失等。

深度烧伤

创面面积测算方法

中国新九分法

将人体表面积划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为9%或1%,用于评估烧伤面积。

01

手掌法

以患者自己的手掌大小为参考,估算烧伤面积。

02

图形拼接法

将烧伤部位与特定图形进行比对,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来评估烧伤面积。

03

烧伤后皮肤屏障受损,易感染。

烧伤后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

深度烧伤易引发感染,且感染风险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观察创面情况,如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渗出液增多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感染风险初步判断

02

急救处理原则

紧急冲洗与降温操作

冲洗时保持水流适中

水流过强可能冲破烧伤水疱,水流过弱则降温效果不佳。

03

冰水或冰块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加重损伤。

02

避免使用冰水或冰块

立即用冷水冲洗

用冷水持续冲洗烧伤部位10-15分钟,以降低皮肤温度,减少烧伤深度。

01

异物清除注意事项

用干净的湿布或纸巾轻轻擦去烧伤部位的异物,如油渍、污物等。

清除表面异物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烧伤部位,以免加重损伤或感染。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

水疱皮具有保护创面的作用,不要随意撕去。

保留水疱皮

临时包扎材料选择

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烧伤部位,避免污染和进一步损伤。

胶布粘贴在烧伤皮肤上可能导致表皮撕脱,加重损伤。

纱布与皮肤之间应留有一定空隙,以便透气和散热。

选择无菌纱布

避免使用胶布粘贴

纱布与皮肤间留有空隙

03

创面护理技术

清创步骤与消毒规范

清除坏死组织

采用锐性清创或机械清创方法,清除创面上的坏死组织和异物。

01

消毒处理

使用适宜的消毒剂对创面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酒精等,注意避免消毒液流入伤口内部。

02

清洗创面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清水彻底清洗创面,去除残留物,保持创面清洁。

03

敷料类型使用场景

6px

6px

6px

适用于干燥、清洁的创面,可吸收渗液并保护创面。

纱布类敷料

适用于皮肤缺损的创面,可防止细菌侵入,促进愈合。

透明膜类敷料

适用于渗出较多的创面,能吸收大量渗液并保护创面。

泡沫类敷料

01

03

02

适用于深度烧伤创面,能促进细胞再生和上皮化。

生物敷料

04

换药频率与操作要点

根据创面情况和敷料类型确定换药频率,一般初期每天或隔天换药,后期可适当延长。

换药频率

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轻柔、迅速地移除旧敷料,避免损伤创面;清洁创面并更换新的敷料,确保创面处于干净、无菌的环境中。

换药操作要点

04

并发症预防策略

感染监测指标

每日至少测量体温4次,警惕感染征象。

观察创面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感染迹象。

定期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感染相关指标检测。

体温监测

创面情况

实验室检查

深静脉血栓防控

药物预防

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01

物理预防

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物理方法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02

运动预防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03

关节挛缩预防措施

矫形器应用

根据关节挛缩情况,佩戴矫形器以纠正畸形。

03

采用按摩、被动运动等物理治疗手段,软化瘢痕,促进关节活动。

02

物理治疗

早期康复

烧伤后尽早进行康复锻炼,以预防关节挛缩。

01

05

功能康复管理

患者卧床时,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进行足部各关节的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其进行足部各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足趾的屈伸、内外翻等。

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站立时间,以提高下肢负重能力和稳定性。

在站立稳定后,开始进行行走训练,初始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

早期活动训练方法

被动活动

主动活动

站立训练

行走训练

瘢痕压力治疗要点

通过穿戴弹力袜、使用弹力绷带等方式,对足部瘢痕区域施加适当压力,抑制瘢痕增生。

压力疗法

对瘢痕区域进行按摩,有助于软化瘢痕、促进血液循环。

如超声波、激光等,可软化瘢痕、减轻色素沉着。

如硅酮类药物,可抑制瘢痕增生、减轻瘙痒。

按摩治疗

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步态恢复指导方案

步态分析

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了解步态异常的原因和程度。

01

平衡训练

加强患者平衡能力的训练,如单腿站立、行走等。

02

步态矫正

根据患者步态异常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步态矫正方案。

03

鞋履选择

为患者选择适合的鞋子,避免高跟鞋、硬底鞋等不利于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