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烧伤病人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急诊接诊与初步评估
02
急救处理流程
03
创面护理核心要点
04
并发症预防策略
05
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
06
康复指导与出院计划
01
急诊接诊与初步评估
烧伤程度快速判断
烧伤深度
根据烧伤深度分为一度、二度、三度和四度烧伤,确定伤口的严重程度。
01
估计烧伤面积,以百分比表示,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紧急处理。
02
伤口状况
观察伤口是否有水疱、焦痂、渗液等情况,评估伤口的严重程度。
03
烧伤面积
体表面积计算标准
中国新九分法
将人体表面积划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占总体表面积的百分比固定,以此为标准计算烧伤面积。
01
手掌法
以患者手掌大小为单位,估算烧伤面积,适用于小面积烧伤。
02
图表法
利用烧伤面积图表,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型等因素,计算烧伤面积。
03
红色优先
指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需立即进行抢救。
黄色次优
指病情较重,但相对稳定的患者,需在保证红色优先级患者得到救治后进行处理。
绿色普通
指病情较轻,无生命危险的患者,可在红色、黄色优先级患者得到救治后进行处理。
黑色特殊
指已死亡或无法救治的患者,需进行特殊处理。
患者分类优先级
02
急救处理流程
冷水冲洗
用流动的冷水持续冲洗烧伤部位,可有效降低皮肤温度,阻止热力继续作用于深层组织,减轻烧伤程度。
烧伤创面降温措施
冷敷或浸泡
将冰块或冰袋敷于烧伤部位,或将烧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可达到迅速降温的效果。
去除衣物和饰品
迅速去除烧伤部位的衣物和饰品,避免热力继续作用于皮肤,同时减少皮肤受损。
气道管理及呼吸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防止烟雾和有害气体吸入,造成呼吸困难或窒息。
01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及时给予吸氧治疗,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呼吸困难。
02
气管插管或切开
对于严重烧伤导致呼吸道梗阻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
03
吸氧治疗
液体复苏方案实施
评估液体需求
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评估患者的液体需求,制定合理的液体复苏方案。
01
补充电解质溶液
烧伤后患者体内电解质丢失严重,应适当补充电解质溶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02
监测液体平衡
在液体复苏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防止过度输液或液体不足导致的不良后果。
03
03
创面护理核心要点
无菌清创操作规范
创面清洁
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医用清洗剂彻底清洗创面,去除异物和腐肉,确保创面干净。
清创操作
创面消毒
使用无菌手术器械进行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和焦痂,操作时需遵循无菌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清创后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创面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酊、碘伏等,注意避免对创面造成刺激。
1
2
3
根据创面的大小、深度、部位和渗出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进行覆盖,常用的敷料包括纱布、棉垫、泡沫敷料等。
敷料选择与覆盖技巧
敷料选择
敷料应紧贴创面,避免留有空隙,同时要注意避免敷料移位或脱落,确保创面得到持续的保护。
敷料覆盖技巧
根据创面的情况及时更换敷料,避免敷料过湿或污染,更换敷料时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敷料更换
感染风险动态监测
感染症状监测
实验室检查
体温监测
密切观察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红、肿、热、痛等症状,以及是否有脓液或异味等感染迹象。
定时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根据创面情况,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感染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04
并发症预防策略
休克早期预警指标
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淡漠、意识模糊等精神状态改变。
精神状态
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基础血压降低30%以上。
血压下降
心率超过120次/分,或出现心律失常。
心率加快
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或出现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
电解质紊乱纠正原则
监测电解质
定期监测血钠、血钾、血钙等电解质水平。
01
补充液体
根据电解质紊乱类型,合理补充晶体液、胶体液或特殊电解质液。
02
利尿排钾
高钾血症时,可应用排钾利尿剂促进钾离子排出。
03
钙剂应用
低钙血症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04
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药物预防
应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降低血液粘稠度。
物理预防
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物理方法,促进血液回流。
密切观察
定期观察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深静脉血栓。
05
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
镇痛药物阶梯给药
镇痛药物阶梯给药
轻度疼痛
重度疼痛
中度疼痛
按时给药
使用非阿片类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以缓解疼痛。
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镇痛效果较强。
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镇痛效果最强。
根据药物半衰期和患者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