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试题库(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诞生的标志是()。
A.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B.华生的《行为主义》
C.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D.加涅的《学习的条件》
答案:A。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答案:C。知识学习主要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3.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答案:B。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避免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答案:B。个体的成就动机包括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5.迁移的关系转换说强调()。
A.发展了的心理官能
B.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C.已有经验的概括化
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答案:D。关系转换说强调迁移的产生取决于学习者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6.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A.积极作用
B.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D.没有作用
答案:C。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具体取决于情境。
7.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视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答案:B。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题目中描述的对解题过程的监视和速度把握属于元认知策略。
8.按照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不属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能力是()。
A.记忆能力
B.语言能力
C.思维能力
D.行走能力
答案:D。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符号为中介的,如语言、思维、记忆等,行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9.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的时期是()。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答案:C。青年初期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感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答案:D。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面临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11.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
A.教育手段
B.教育机智
C.教育反响
D.教育灵感
答案:B。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
12.学生在学习弹奏钢琴曲的练习中,当练习到一定阶段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了,这种现象属技能学习中的()。
A.高原现象
B.倒摄抑制
C.生理极限
D.及时反馈
答案:A。高原现象是指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当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
13.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这种方法被称为()。
A.语义联想
B.视觉想象
C.关键词法
D.谐音联想法
答案:D。谐音联想法是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
14.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答案:A。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15.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答案:A。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如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往往学习效果较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