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药服法及护理.pptx
文件大小:3.24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2.44千字
文档摘要

中药服法及护理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02

服用时间与剂量规范

01

中药煎煮方法

03

特殊人群服药方案

04

服药后护理措施

05

外用中药操作规范

06

药渣处理与储存

中药煎煮方法

01

器具选择

选择陶瓷或不锈钢器具,避免使用铁、铝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清洁标准

煎煮前需将器具清洗干净,无油污和残留物,确保煎煮过程中的卫生和药效。

器具选择与清洁标准

火候控制

火候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需根据药物性质和煎煮时间进行调整。初期用大火煎煮沸腾,后转为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状态。

水量要求

水量需浸过药材,一般水高出药材2-3厘米为宜。煎煮过程中应适当搅拌,以免药物粘锅或糊底。

火候控制与水量要求

后下药材

部分药材需后下,如芳香类药物,煎煮时间过长会挥发有效成分,因此需在其他药材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

另煎兑服

部分贵重药材或需要特殊煎煮方法的药材,需单独煎煮后与其他药液兑服,以确保药效。

先煎药材

部分药材需先煎,如矿物、贝壳类药材,需先煎煮一段时间,再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以更好地发挥其药效。

特殊药材煎煮顺序

服用时间与剂量规范

02

饭前/饭后服用原则

01

饭前服用

通常指饭前30分钟到1小时,有助于药物吸收,避免食物对药物产生干扰。

02

饭后服用

通常指饭后15分钟到1小时,有助于减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同时也有利于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

分时段用药建议

有助于药物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如安眠药、镇静药等。

睡前用药

有助于药物在体内迅速发挥作用,如降压药、利尿药等。

清晨用药

有助于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同时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饭间用药

疗程周期

根据不同的药物和病情,疗程周期会有所不同,需遵医嘱用药。

剂量调整

根据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医生会适时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疗程周期与剂量调整

特殊人群服药方案

03

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儿童用药剂量通常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换算,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家长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给儿童用药,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式。

避免使用成人药物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应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尽量使用专为儿童设计的药品。

儿童用药剂量换算

孕妇禁忌与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药物

孕妇在孕期应避免使用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01

孕妇慎用药物

孕妇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咨询医生,了解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并权衡利弊决定是否使用。

02

孕期中药保健

孕妇在孕期可以使用一些中药进行保健,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03

老年人服药监护要点

老年人用药剂量通常比年轻人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

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容易忘记服药或误服药物,家人应加强用药监护,确保老年人按时按量服药。

用药剂量要准确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加强用药监护

服药后护理措施

04

A

B

C

D

遵循医嘱

在服药期间,应严格遵循医生的饮食禁忌建议,避免影响药效。

饮食禁忌与调理建议

药膳调理

可根据个人体质和医生建议,适当食用药膳以调理身体。

饮食清淡易消化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营养均衡

保持饮食多样化,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症状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是否改善,如疼痛、肿胀、发热等。

舌象脉象

观察患者的舌象(舌质、舌苔)和脉象变化,以判断病情和药效。

生理指标

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以评估药效。

实验室检查

根据需要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等,以客观评估药效。

药效观察指标设定

及时停药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咨询医生。

轻微不良反应处理

对于轻微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可采取对症治疗或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处理。

密切观察

停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以便及时处理。

严重不良反应处理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中药和相关症状。

不良反应应对流程

外用中药操作规范

05

膏药贴敷时长控制

膏药贴敷一定时间后需及时更换,以防皮肤过敏或药效减弱。

定时更换

根据医生指导贴敷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影响药效。

遵医嘱

贴敷期间要密切观察贴敷部位的皮肤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

观察反应

熏洗温度与频次标准

温度适中

熏洗时温度要适中,避免过热或过冷,以免烫伤或受凉。

熏洗频次需根据药物成分和熏洗目的来确定,不宜过多或过少。

频次适度

每次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药物过度刺激皮肤。

熏洗时间

外用药过敏预防措施

使用外用药前,需了解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