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关注用药引起的药物热.ppt
文件大小:577.5 KB
总页数:7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6.99千字
文档摘要

以下几点有助于诊断。

1对待发热一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并通过各种辅助诊断进行综合分析,如为“药物热”,则缺乏明显的感染病灶。

2虽然体温超出正常(多表现为持续高热),但中毒现象并不显著,精神状态一般良好,也无慢性病容。

第31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除发热以外,常同时伴有皮疹,这更有助于药物过敏反应的判断。

4平时若有对食物或药物过敏的现象,尤应警惕药物热的可能。5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往往不伴皮疹或仅有轻度的皮疹。体温多于停药后两天内恢复正常。

第32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恶性高热恶性高热又称恶性高热综合征或麻醉性高热,是一种染色体显性性遗传性疾病。当全身麻醉时,会突发体温快速升高,并伴有肌肉代谢亢进体征。恶性高热发生于儿童,青少年及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生率约为1/15000,其死亡率在20世纪60年代为70~80%。目前已降至10%以下。第33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引起恶性高热的主要药物有:琥珀胆碱、氟烷、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甲氧氟烷及乙醚等。恶性高热的临床表现:高温(患者体温进行性升高,在10~15min或数小时内迅速上升,有时超过43℃),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缺氧、骨骼肌强直和代谢紊乱,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早期心力衰竭,晚期死于肌红蛋白血症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第34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恶性高热发生的原因:根据猪模型的研究,认为是机体控制肌肉纤维内钙离子的能力有缺陷,当使用琥珀胆碱、氟烷等药物时,可刺激大量钙离子释放进入肌浆,使骨骼肌强直收缩,代谢亢进,导致高热。此外,也有人认为是由于腺嘌呤肌动蛋白酶的原发性缺失所致。第35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抗结核药所致药物热的特点:①原有发热者应用抗结核药后体温反而较用药前升高,或体温一度下降后继续用药物体温再次上升,且与原发病或其它病因无关,既不能用结核热解释,又无继发感染的证据。第36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抗结核药所致药物热的特点:②发热以单纯型为多,大多表现为弛张热,体温在38.5—40℃之间波动,除发热外,部分患者伴有畏寒、皮疹,或出现头痛、关节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第37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抗结核药所致药物热的特点:③发热多出现在用药后的1—2个月内,查清原因并停用相应药物后,多数患者在48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少数需经历5—7天方退热。第38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治疗和预防第39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药物热的预防主要是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要有的放矢,用药简单、目的明确。对已有药物热和其他过敏现象的患者,尤应慎重。发现药物热可疑时,要停药或更换其他的药物观察。老人、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红斑狼疮、过敏体质患者在用药中出现发热,尤其要警惕药物热的可能。第40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不正确诊疗的情况和后果不正确诊疗方法应引以为戒的几点:第一,滥用抗菌药物。结果可能导致二重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掩盖原病病貌,使病情加重和复杂化;产生药物热及药物的其他副作用,也使病情复杂化,增加确诊的难度;还会诱发耐药,增加后续处理的难度。第41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二,滥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激素能够很快降低体温,可图得一时之快,但这是违背诊治原则的。后果包括:掩盖病情(体温正常化),延误诊断;诱发二重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掩盖原病病貌,使病情加重和复杂化;诱发感染,使发热加重、也使病情复杂化;还有可能诱发陈旧结核病复发;出现激素的其他副作用等等。第42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三,滥用非甾体类退热?药。退热药要恰当使用。体温不是很高,患者也能耐受时尽可能不用退热药;体温较高,患者不能耐受,可首选物理降温,并补充液体,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第43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有些医生喜欢应用消炎痛栓,结果患者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数天不回升,而诊断并没有明确。不恰当使用非甾体消炎类退热药会导致一些不良结果,如掩盖病情(体温正常化),延误诊断;大量出汗后导致虚脱、电解质紊乱,同时还增加病人痛苦,增加诊治难度;其可诱发药物热、造血障碍、皮疹、消化道出血、胃肠道反应等等。第44页,共7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药物热处理原则

怀疑药物热时,首先停止继续用药,用支持疗法。如无皮疹,停药后72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时即可诊断为药物热,不宜再使用同种药物。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