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儿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在本单元中,我们会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经过这样的“逻辑之旅”,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教材如是说
学习目标1.学习概念的有关知识,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2.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自觉遵守逻辑规律。3.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避免逻辑谬误。重点难点1.自觉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2.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避免逻辑谬误。
课堂导入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可见,一旦脱离了事物的根本属性,便会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最终引起逻辑错误,那什么是概念?怎样避免逻辑错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寻找答案。
了解相关概念(一)何为“逻辑”1.下列句子中的“逻辑”是指什么?请分别指出。(1)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2)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3)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规律、事理道理、理论思维的规律推理和论证的本领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什么是逻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在狭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我们称之为逻辑学。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逻辑的作用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解题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如:修改病句、补写、社科文阅读、作文等
逻辑一、概念二、命题三、推理四、逻辑规律研究的内容
学习任务一:掌握基本逻辑概念概念:我们正在使用的这本书,叫“课本”,不叫“杂志”,不叫“小说”;这本书用的文字是“汉字”,而不是“英文”,也不是“日文”。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日文”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叫“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①含义: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学习任务一:掌握基本逻辑概念②概念的组成(内涵+外延)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比如说“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动物”。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学习任务一:掌握基本逻辑概念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每一个概念又都有它适用的范围。比如“人”这个概念外延就涉及古今中外的一切人的范围,中国人、外国人、欧洲人、非洲人、现代人、古代人、大人、……;但不适用于猩猩、猴、猿人、类人猿、……。粉笔的概念外延涉及红粉笔、绿粉笔、……。生物的概念内涵:自然界中有生命现象能生长繁殖的物体。外延:动物、植物、微生物
学习任务一:掌握基本逻辑概念“词语”的概念内涵: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外延:实词、虚词、动词、名词、……“车”的概念内涵: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外延:火车、汽车、马车、三轮车、板车……“拖拉机”的概念能拖能拉的机器叫拖拉机。问题:没有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内涵太少,外延过宽。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概念的内涵增多时,外延减少;内涵减少时,外延扩大。这种关系称为反变关系。学习任务一:掌握基本逻辑概念例如,“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多。“钢笔”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用金属制成,钢性的,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那么,“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
学习任务一:掌握基本逻辑概念 我们可以对某个概念加以一定的限制,从而使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缩小。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