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
日期:
胎膜早破护理
CATALOGUE
目录
01
疾病概述
02
诊断评估
03
紧急处理原则
04
护理干预要点
05
并发症防控
06
健康教育指导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生机制
01
定义
胎膜早破是指胎膜在临产前破裂,有液体从阴道流出,可混有胎脂和胎粪。
02
发生机制
可能与感染、胎膜发育不良、羊膜腔压力增高、胎先露部高浮、营养因素等有关。
高危因素分析
如孕妇年龄过小或过大、营养不良、有胎膜早破史、吸烟、双胎妊娠、羊水过多等。
母体因素
如多胎、胎位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等。
胎儿因素
如外力撞击、性生活、宫颈内口松弛、胎膜受力不均等。
环境因素
临床分型标准
按破膜口位置分类
分为高位破膜和低位破膜。
03
分为临产前胎膜早破和临产后胎膜早破。
02
按临产前后分类
按破膜时间分类
分为足月胎膜早破和未足月胎膜早破。
01
02
诊断评估
液体流出
有时可伴有腹痛或宫缩,宫缩时液体流出量增多。
宫缩
胎儿情况
胎膜早破可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肺发育不良等。
孕妇突然感觉到阴道内有尿样液体流出,有时可混有胎脂和胎粪,无尿臭味。
典型症状识别
辅助检查方法
阴道液pH值测定
胎膜早破时,阴道液pH值升高,大于6.5,提示胎膜破裂。
01
阴道液涂片检查
可见羊齿状结晶,有助于诊断。
02
超声检查
可观察羊水量和胎儿情况,协助诊断胎膜早破。
03
风险评估分级
孕龄37周,胎膜早破时间24小时,羊水量正常,胎儿情况良好。
低危
孕龄≥37周,胎膜早破时间≥24小时,羊水量偏少,胎儿情况不稳定。
中危
孕龄24周,胎膜早破时间24小时,羊水量过少,胎儿情况危急。
高危
03
紧急处理原则
初步处置流程
转运与急救
在初步处理后,尽快将孕妇转运至具备早产儿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03
采取左侧卧位或臀高头低位,以减少羊水流失和脐带脱垂风险。
02
孕妇体位
识别与诊断
通过孕妇主诉和检查,迅速识别胎膜早破,并评估胎儿状况。
01
孕周对应策略
28周以前
胎儿存活率低,应终止妊娠,考虑引产。
28-35周
35周以后
根据孕妇和胎儿情况,决定是否保胎或引产。
胎儿已成熟,应终止妊娠,准备分娩。
1
2
3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卫生巾和内裤。
会阴清洁
密切监测孕妇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监测体温与白细胞
01
02
03
04
根据孕妇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风险。
抗生素应用
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以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阴道检查
感染预防措施
04
护理干预要点
体位管理规范
卧床休息
胎膜早破后,孕妇应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左侧卧位或臀高头低位,以减少羊水流出和脐带脱垂的风险。
01
避免频繁活动
孕妇应避免频繁活动和长时间站立,以降低胎膜再次破裂的可能性。
02
床上大小便
孕妇需在床上进行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和舒适,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03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孕妇的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征兆,如发热、寒战等。
体温监测
定期监测胎心音,确保胎儿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状态。
胎心监测
观察宫缩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及时发现早产或临产征兆。
宫缩监测
心理支持方案
心理疏导
家属参与
信息告知
孕妇可能会因胎膜早破而感到焦虑、恐惧和不安,医护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孕妇缓解情绪。
向孕妇及其家属详细解释胎膜早破的原因、治疗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孕妇了解自身情况,增强信心。
鼓励孕妇的家属参与护理过程,给予孕妇情感支持和关爱,帮助孕妇度过难关。
05
并发症防控
定期产检,了解胎儿宫内安危,及时发现并处理胎儿窘迫。
胎儿监护
对于孕周较小的孕妇,可使用孕激素治疗以降低早产风险。
孕激素治疗
01
02
03
04
采用药物抑制宫缩,延长孕周,提高胎儿肺成熟度。
宫缩抑制剂应用
若早产不可避免,应尽快实施剖宫产手术,减少胎儿并发症。
紧急剖宫产
早产风险控制
孕妇体位
避免肛查和阴道检查
指导孕妇采取臀高头低位,以降低脐带脱垂的风险。
在分娩过程中,尽量减少肛查和阴道检查的次数,以降低感染风险。
脐带脱垂预防
密切观察产程
密切关注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并处理脐带脱垂的情况。
人工破膜
如需人工破膜,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以避免脐带脱垂。
宫内感染管理
抗生素应用
根据孕妇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治疗。
01
孕妇卫生
指导孕妇保持外阴清洁,减少阴道感染的机会。
02
羊膜腔穿刺
如需进行羊膜腔穿刺,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03
胎儿监护
密切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04
06
健康教育指导
自我监测要点
孕妇需密切关注胎动情况,若感觉胎动减少或消失,需立即就医。
孕妇自我监测胎儿宫内情况
孕妇需观察阴道分泌物量、颜色和性状,如有异常应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