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动脉粥样硬化靶向诊疗纳米技术的进展2025.pdf
文件大小:3.05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1
总字数:约6.94千字
文档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靶向诊疗纳米技术的进展2025

心血管疾病(CVD)被归类为与衰老相的疾病,随着由这些疾病引起的

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增加被视为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代表了一场严

重的心脏和血管健康危机。动脉粥样硬化被描述为一种慢性疾病,可导致

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迄今为止,大多数药物

治疗旨在控制CVD患者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相的靶向纳米技术

和诊断方法或改变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靶向治疗的纳米技术

近几十年来,纳米技术被用于新型制剂的研发,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取得了

重大进展。纳米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管理中的出现是一种有前景的方

法,可以增强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影响,并开发新的新型治疗药物[1]。

通过动脉粥样硬化携带纳米粒子(NP)有两种潜在的方法,一种是通过增

强渗透和保留(EPR)机制,另一种是主动靶向过表达的受体[2]。如前所

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是血管功能障碍和内皮损

伤。考虑利用纳米技术方法促进负载的治疗材料可渗透到靶向病变组织,

从而导致治疗材料在靶细胞中积累,从而提高了治疗效率[3]。

目前,人们对CVD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与癌症等其他威胁

生命的疾病相比,仍缺乏纳米药物相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管理主

要基于类固醇炎性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制定一种可流行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种纳米剂型),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有前途的管理策略[4]。研究表

明,脂质纳米颗粒(LNPs)包封的泼尼松龙,有助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巨噬

细胞的清除[5]。此外,Valketal[6]等的报道显示,在体外应用时,LNPs

包封的泼尼松龙可诱导巨噬细胞毒性,从而提高抗炎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

化管理的疗效。

除了皮质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外,抗增殖药物也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管理的

治疗方法之一[7]。对活体样本的分析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坏死面

积增加,表明斑块存在低氧微环境。与自由药物相比,雷帕霉素和紫杉醇

的纳米颗粒(NPs)制剂具有更高的抗增殖作用,尤其是在缺氧条件下⑻。

这些结果表明,纳米技术在改进当前动脉粥样硬化管理策略方面具有重要

意义。

1.主动靶向动脉粥样硬化策略

(1)主动靶向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展中起着至重

要的作用。由于巨噬细胞能够穿越炎症组织,因此被认为是靶向动脉粥样

硬化的主要候选细胞[9]。

一项主动靶向研究,在AoE基因敲除小鼠中,使用抗CD163修饰的氧

化铁NPs对巨噬细胞炎症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活性靶向试验,表明这

种修饰后的的氧化铁NPs具有较高的主动靶向性[10-ll]o在动脉粥样硬

化兔模型中,使用与透明质酸(HA)多糖偶联的氧化铁主动靶向巨噬细

胞中过表达的CD44受体,而未偶联的NP需要大约10倍的铁/kg才能

将CD44受体结合到靶向巨噬细胞的表面[12]o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用氧化磷脂酰胆碱脂质包裹NP来进行巨噬细胞的

主动靶向,该脂质对巨噬细胞表面过表达的CD36受体具有很高的天然亲

和力[13]o使用修饰有抗骨桥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氧化铁纳米颗粒靶向泡沫

巨噬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即骨桥蛋白,可以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靶

向性[4]。膜联蛋白V分子也被用于通过用这种蛋白质包覆纳米载体来靶向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凋亡巨噬细胞,从而附着在凋亡巨噬细胞膜上的磷

脂酰丝氨酸上[14]。

肽也可以用于靶向巨噬细胞。例如,据报道,插入工程猿猴病毒40(SV40)

NP的Hirulog肽可有效靶向巨噬细胞[15]。通过添加糖基两亲性大分子

(AM)壳来调节合成NP的物理化学参数,可以显著促进巨噬细胞的主

动靶向[16]o所得NP将具有模拟氧化脂蛋白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这

种构建可能会增强修饰NP与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如CD36和巨噬细胞

清道夫接收器1(MSR1))的结合[17]。

(2)通过黏附分子主动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内皮细胞通常过表达几种黏附分子,如选择素、细胞内黏附分子-1

(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也称为CD106[18]。这些黏附分子

可以使用一些短肽修饰的NP靶向,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率。例

如,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