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骨折诊疗基础与临床实践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骨折分类系统03诊断流程规范04治疗原则与方法05并发症管理要点06临床实践指导01骨折概述
01骨折概述PART
骨折定义与病理机制骨折定义骨折是指骨骼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者错位的现象。01病理机制骨折发生的原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拉力和骨骼疾病等。骨折后,周围软组织和血管受到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02
年龄分布骨折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老年人更为常见,与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性别差异男性骨折发生率高于女性,但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更大。部位分布骨折多发生于四肢长骨和关节附近,如手腕、髋部、踝部等。季节和地域差异冬季骨折发生率较高,高纬度地区骨折发生率高于低纬度地区。骨折流行病学特征
骨折临床意义分级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青枝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与外界相通,易感染。骨质碎裂成3块以上,多见于骨质疏松患者。多见于儿童,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类似青枝折断。
02骨折分类系统PART
解剖部位分类(骨干/关节内)01骨干骨折骨干骨折是指发生在长骨中段的骨折,如肱骨干骨折、股骨干骨折等。骨干骨折通常对血液循环影响较小,预后较好。02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是指发生在关节面或关节附近的骨折,如膝关节内骨折、髋关节内骨折等。关节内骨折通常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治疗要求较高。
创伤类型分类(开放/闭合)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有皮肤或黏膜破损的骨折。开放性骨折容易导致感染,需及时清创处理。01闭合性骨折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端与外界不相通,没有皮肤或黏膜破损的骨折。闭合性骨折相对稳定,不易感染,但也可能发生内出血和血肿。02
稳定性骨折是指骨折端在生理外力作用下不易移位的骨折。稳定性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等。稳定性骨折稳定性评估标准不稳定性骨折是指骨折端在生理外力作用下容易移位的骨折。不稳定性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术等,以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不稳定性骨折
03诊断流程规范PART
受伤时间确定骨折发生的时间,有助于判断骨折类型和预后。受伤机制了解骨折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有助于判断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和范围。疼痛部位和程度了解骨折部位和疼痛程度,有助于判断骨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功能障碍评估患者骨折后的功能状况,包括关节活动、负重和日常生活能力等。病史采集关键要素
体格检查特殊体征畸形观察骨折部位是否有畸形,如成角、短缩等,有助于判断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异常活动检查骨折部位是否有异常活动,即不应该出现的活动,有助于判断骨折是否完全断裂。骨擦音或骨擦感在骨折部位轻轻活动或按压时,是否能听到或感觉到骨折断端相互摩擦的声音或感觉。局部压痛和轴向叩击痛检查骨折部位是否有压痛,以及沿肢体轴线叩击时是否引起疼痛,有助于判断骨折的部位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选择策略影像学检查选择策略X线片MRI检查CT检查超声检查是骨折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显示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和范围。对于复杂的骨折或X线片难以判断的骨折,可选择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和三维结构。对于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或怀疑骨髓水肿等情况,MRI检查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适用于浅表部位的骨折,如肋骨骨折等,具有无创、便捷、经济等优点。
04治疗原则与方法PART
急救处理黄金时段在急救现场,首先要对骨折部位进行保护,避免进一步损伤。骨折端保护疼痛控制止血处理临时固定采取疼痛缓解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等,以减轻患者痛苦。对于开放性骨折,应迅速止血,防止休克。使用夹板、绷带等工具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以减少骨折端移动。
非手术治疗适应证如某些轻微的骨裂、青枝骨折等,可采取保守治疗。稳定性骨折如某些部位的骨折,即使发生骨折但无明显移位,可采取保守治疗。通过手法复位或牵引等方法使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并保持稳定。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如老年患者或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可采取保守治疗。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剖复位后稳定性骨折
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在骨折部位植入金属内固定物,如钢板、钢钉等,以达到固定骨折端的目的。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内固定和外固定的优点,在骨折部位进行有限切开,复位后使用内固定物进行固定。微创手术利用微创技术,通过小切口或穿刺技术完成骨折部位的复位和固定,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外固定术通过手术在骨折部位外部使用固定器材,如石膏、支具等,对骨折进行固定。手术干预技术分05并发症管理要点PART
早期并发症预警指标疼痛与压痛畸形与异常活动局部血肿与瘀斑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骨折处疼痛是骨折的典型症状,应警惕并发症的发生。骨折后局部血肿和瘀斑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但过